星期四

【專訪】Doodle 樂團主唱+吉他手:廖孟桓



前言

聽音樂,是這世間最美好的事。搖滾樂,也是大家最早接觸的音樂之一。

不過,要維持超過十年以上,每天聆聽超過八小時,將新的音樂持續吸收之後,再分享給樂友,這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

廖孟桓,是台灣獨立搖滾樂團 Doodle 的主唱與吉他手,另一個身分是誠品敦南音樂館的西洋部負責人。

2011 年 9 月,Doodle 發行首張專輯 Sacrifice in Despair,到台南巡迴時,與我碰面。他很認真的問我:開一家唱片行,真的可以維持開銷,同時又可以泡在音樂裡面嗎?

我抬起頭,看到他眼中的一閃一閃亮晶晶。剎那之間,我知道他一直秉持著初衷,很棒,而且有了這個,一切就足夠了。

孟桓,這篇專訪雖然公開給大家看見了,不過,我覺得其實是寫給十年、廿年,甚至卅年後的我們。要繼續聽音樂、玩音樂、分享音樂喔!

以下是專訪內容:

2012 年吵年獸的表演好玩嗎?

每到一個新的表演場地,對我來說真的都是一項挑戰,2012年吵年獸我們被安排在台北 101 旁邊的一個廣場舞臺作演出,因為是戶外的場地,原本很擔心那天會下雨,不過還好沒有而且天氣陰涼還算舒服,應該有蠻多是路過的人因為好奇而停下腳步看看的。

當天也是有發生一些出錯的小狀況,而且當時我剛好也感冒喉嚨很痛,不過也算是安然度過了,很感謝所有來看我們表演的人和邀請我們的活動單位,參與這種類似音樂祭的演出,還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可以順便看到很多優秀的樂團表演。

在接觸搖滾樂之前,有喜歡其他類型的音樂嗎?還是一開始就喜歡搖滾樂?

在父母親的期盼下,國小時參加學校的音樂班合唱團,並學習古典鋼琴,但其實當時對古典樂並沒有產生太多的共鳴,卻很喜歡收藏音樂,當時都是聽錄音帶,一拿到零用錢就都拿去買了很多國語流行的錄音帶。

到了國中才因為買了某張西洋合輯而開始接觸西洋流行音樂,覺得那比國語流行樂要來得多元也有趣許多,也聽了很多偶像合唱團,後來接觸到搖滾樂團的音樂,才真正認定音樂是自己生活的必需品。

請談一談接觸搖滾樂的經過?最早接觸的搖滾樂團有哪些?

在沒有網路的年代,自己吸收音樂資訊都是透過幾個管道:收看音樂頻道、閱讀音樂雜誌與書籍,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多逛唱片行。現在可以透過網路查資料既方便又有效率,但回想起來當時似乎更踏實了些。

我開始接觸到搖滾樂,除了買西洋合輯想入門,還有當時幾個音樂頻道節目,而 Bon Jovi 算是自己第一個追隨的搖滾樂團,記得我跑去學電吉他的時候,就是跟老師說我想要像 Richie Sambora 那樣,他彈吉他很投入很帥氣。



還有 Aerosmith、Mr. Big… 這些團都是那陣子的心頭愛,但也混雜很多流行音樂當時並不會排斥,覺得好聽就好,就連一些男孩樂團,像 Hanson、The Moffatts… 我也會買來聽。

一直到接觸到 Nirvana 這個團,就開始一頭栽入 Grunge 和 Punk 的領域,然後我就開始不聽那些經過唱片公司偶像包裝的樂團了。後來又試圖尋找最重最吵的搖滾樂,Hardcore、Death-Metal 到 Black-Metal 都有短暫地喜愛過。這些都是我比較早期接觸的搖滾樂類型。



Kurt Cobain 自殺時,請問你當時的想法?

非常遺憾的是,我在 Kurt Cobain 過世後才接觸到 Nirvana 的音樂,著迷後有閱讀過一些相關文獻,印象最深刻是看了 Nick Broomfield 執導,充滿爭議的紀錄片 Kurt,他指出 Kurt 並非自殺的線索,甚至更意有所指,導向一切都是 Courtney Love 暗自派人去謀殺他,實在非常震撼,不過這一切都太過於懸疑,沒有什麼真正的答案。



先不論死因為何,也只能靠自己的想像去猜測,每個人玩音樂的意圖都不盡相同,開始的時候也只能對於成名這件事抱持想像,但當他很幸運地功成名就了,有些人可以很享受在人群中備受矚目的那種感覺,但有些人卻痛恨這種『待遇』,還有一部片名就叫作 Rock Star 的電影,就敘述了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在『搖滾巨星』這個身份裡得到完全的快樂吧,也許會希望一切只是事情開始時,那麼簡單就好!

我常聽搖滾樂迷跟我說:他們生錯年代了。如果能參與五零年代的貓王;六零年代的披頭四、烏茲塔克、Jimi Hendrix、The Velvet Underground、Frank Zappa、The Doors、Bob Dylan、Johnny Cash、The Rolling Stones、The Who;七零年代的 Grateful Dead、Neil Young、Van Morrison、Tom Waits、Leonard Cohen、Patti Smith;八零年代的 Bruce Springsteen、Sonic Youth.. 你會希望跟他們一樣重返時光機器嗎?還是你認為兩千年後的 Post-Rock、緩飆後搖也不錯,你覺得自己是生對年代?還是生錯年代?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那個年代的音樂與故事,六零年代因為有著二次世界大戰後嬰兒潮的孩子長大後的時代,極度反戰(越戰)的情緒背景,透過搖滾樂表達了相當強大的力量與虛無主義,所以很多人會嚮往那樣的嬉皮年代,認為當時的搖滾樂是最精彩的,也的確,當時的音樂確確實實有著相當大的魔力,撫慰著人們的心靈。

雖然我也非常非常嚮往這樣的六零年代,但畢竟只是光靠文獻記載所得知的非常有限,這個問題認真想過後,生在哪裡似乎也非常重要,曾希望自己不是生在台灣這個國家倒是有的,若要論最嚮往的年代,我還是很鍾情於九零年代美國西雅圖的音樂場景,當時我也已經出生了,而且正好是我的青少年,如果可以是在西雅圖,那應該會精彩很多才是!

你是指在 Sub Pop 的 Nirvana、Flight of the Conchords、The Postal Service、The Shins?還是 Pearl Jam、Soundgarden、Foo Fighters?或者其他像是?

Sub Pop 的成功,無疑是當時帶動整個西雅圖獨立搖滾音樂,被主流媒體矚目的一大功臣,但跟許多獨立小廠牌一樣,日後並沒有堅持對單一音樂曲風的發行,走向變得較為廣泛,也就是現在想到的 Sub Pop,已經並不會是 Grunge 的代名詞廠牌了吧!

除了 Nirvana、Pearl Jam、Soundgarden、Alice in Chains 這幾個 Grunge 名團外,其他像 Melvins、Mudhoney、Mother Love Bone、Green River、Screaming Trees、Temple of the Dog、Tad、Love Battery、Mad Season…(雖然有很多組樂隊是重複的成員所組成)有些團甚至更早就已經發跡,但商業上並未獲得成就,但其影響力也絕對不容忽視。




請聊一下當時的音樂頻道、雜誌和唱片行。有哪些節目、雜誌及唱片行是你常接觸的?請分享有趣的經過..

比起現在音樂頻道已經變成『娛樂台』,當時的節目精采多元許多,MTV 台豬頭皮朱老師主持的『另類酷樂』、Channel V 深夜有個節目我忘記名稱了(都會剪 Kurt Cobain 的訪問片段加上節目自行配音)、華衛音樂台趙一豪主持的 PP 放課站,甚至 TVBS 的西洋大樂兵…這些都是我會收看的節目。



因為自己在宜蘭就學,有時看不到的時段,就會用家裡的錄放影機預錄,週末回台北時一次看完,做筆記,再到唱片行找 CD。除了國外的音樂雜誌,也訂購台版的 mcb 音樂殖民地,後來台版沒了,就直接買港版的看。一有休假出門,就一定逛遍台北的唱片行(誠品音樂、淘兒、宇宙城、西門町 ABCD、大眾、玫瑰… ),閱讀 CD 的側標說明,我的習慣就是從 A 看到 Z。

那時候的大眾、玫瑰也比現在的商品種類要多很多,當然最常光顧的就是誠品音樂,後來因為在西門町那邊上班,西淘也是主要會逛的地方。在逛唱片行的過程中,透過試聽又可以認識到更多電視不可能會介紹的樂團,而且透過自己耳朵直接聽到的最準了。

豬頭皮、趙一豪在十多年前,對音樂媒體有諸多貢獻,為什麼被主流遺忘?

這樣說也許不禮貌,但豬頭皮和趙一豪可能從來就沒有被主流媒體所重視過,更別提現在是否有被遺忘了。台灣的主流價值就是凡事都要走中庸路線,絕對不可以有太『偏激』的態度與思維,雖然這點我沒有資格多說什麼。

套用一句已故前宜蘭縣長陳定南說過一句名言:『與其討人喜歡,不如受人尊敬』,這個精神並不是大多數人會願意實踐的!

『與其討人喜歡,不如受人尊敬』:請問陳定南先生對你的影響?

不敢說他對我的影響,但陳定南的確是我心目中少數值得尊重的政治人物之一!而且我永遠也不會忘記自己在宜蘭唸書的時候,他站在競選車隊上,我騎著腳踏車從旁經過向他揮手,而他也親切的回應我那一幕。

雖然他已經病逝,但對於台灣的努力與樹立的精神榜樣,是永遠也不會消逝的。尤其對於這句名言,我相信他也確實地實踐了,意義實在深遠。

許多搖滾樂與政治產生不少火花,請問你的看法。你是否贊成透過搖滾樂表達政治訴求?

我覺得搖滾樂是最自然直接,而又貼近生活的一個樂種,透過搖滾樂,可以表達所有週遭所接觸到的東西,如果你認為政治其所涉及的國家建設與定位走向是影響生活的一部份,從音樂表達訴求理念是相當自然,而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政治議題雖然敏感,但一個民主國家實在需要人民對於政治的參與以及關心,才會有其意義所在。

請問你投入有關音樂的第一份工作是?

我一直以來,就是很想到誠品音樂上班,不過當時總是因為沒缺人,或是忽略我了,我也不知道,等了很久很久,都沒有消息,於是就開始找其他工作,第一份與音樂相關的工作,就是去響韻唱片當業務!雖然他們主要所販售的,是爵士古典,還有新世紀的唱片,但實在是因為跟『音樂』有關,能夠與 CD 為伍似乎成了樂趣,所以,那就成為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了。

你是擔任響韻唱片業務時認識武璋?還是認識其他同事才進入誠品?

認識武璋,是當他還在公館的宇宙城,雖然當時還身為學生的我,在宜蘭唸書,沒有太多的經費能夠成為大戶,但因為還蠻常去那邊找尋音樂,所以自然而然,就認識武璋,也表達自己很希望可以到唱片行打工的意願,但是可能因為不缺人,所以遲遲沒有等到消息。

後來誠品音樂在公館開了第一家店,我像挖寶一樣進去逛,又碰到武璋了,畢業後也是馬上投了履歷,希望可以在誠品音樂工作,但可能因為音樂類型的重覆(搖滾樂已經有負責管理的同事了),還有些其他原因。我也是等了很久,都沒有接到通知。

直到誠品音樂搬到敦南,準備有小夜的營運(營業到凌晨兩點),需要小夜班的工讀生,我就接到通知了,馬上把當時的另一份工作辭掉,馬上到誠品音樂,當個全職的工讀生。

現在進入誠品音樂館工作要考試,請問你當時應徵的情形?

當時我並沒有透過考試,只是作個簡單的面談,與情況的解說,自己剛好也都願意配合,報到那天,就帶著興奮的心情來上班了,那時是真的很興奮的。

與你在誠品音樂館的兩年同事期間,你平均每天買超過一張以上的專輯,請問你的購買動力是什麼?

應該是對於收藏音樂這個動作,本身就有很嚴重的癖好吧! 聽到好聽的,就會想要擁有,而且是實體的 CD,也會希望盡可能擁有某種喜愛曲風的所有作品,之前也會因為喜愛的廠牌,收藏其所有的發行。

不過最近發現自己的 CD 實在太多了,多到根本家裡已經沒地方放,後來也都無法排序,以至於要找一張 CD,都要找好久好久,這真的令我很困擾,現在購買 CD,盡量希望自己可以再節制一點,否則真的不知道買回去要放哪裡呀!

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我會繼續收藏。音樂人很認真的做出一張完整作品,從創作歌曲到錄音、後製、歌曲排序、專輯封面、美術設計…這不是一首首的 MP3 檔案可以表達的,只有實體,無論是 CD 或是黑膠才能呈現,一張 CD 平均大概四百多元,擁有的絕不僅是數字上的價值,那是一張音樂人用心完成的作品。

經濟能力所及,量力而為又有需求,在音樂上的花費是必須的,否則也是花費到其他地方,錢花在哪裡,絕對是最現實地表現出一個人重視的所在。

現在因為網路發達,實體音樂作品這件事,好像已經被很多人忽略了,買回去在家自己聽誰知道? 只需要查查 Youtube,聽到喜歡的,把它 po 出來,不用花什麼力氣,再隨便查個資料,人人都是音樂通,都是專業樂評,但是否有珍惜過這些作品的價值?又是否真的吸收了作品內所表達的東西呢?我想絕對不盡然吧! 雖然我這樣說可能得罪了不少人,但真的是很深的感觸,才會發的牢騷。

在誠品音樂館工作,對你在創作上的影響或啟發?

讓我可以接觸更多音樂類型,對一些以前可能不會有興趣的樂團,也都有機會聆聽,這讓我更加確定自己所喜愛的音樂類型方向。

雖然瑞士那麼先進的國家,剛公佈認定免費下載音樂、電影是合法行為,而台灣現在買實體 CD 的人也越來越少;在唱片行工作卻讓我知道,原來還是有許多人願意花錢購買實體音樂,心裡還是會感到溫暖,畢竟我是多麼地不希望唱片產業成為夕陽而逐漸消失!

有些樂友聽一陣子音樂後,就必須完全靜音,讓耳朵休息;有些樂友則相反,只要感覺音樂停下來,就會渾身不自在,請問你是屬於前者,還是後者?

我自己學生時代應該是後者,就是一回到家,馬上把音響打開,CD 放進去一直播放。

曾經有個經驗是,跟家人回南部掃墓,結果隨身聽忘記帶,只好三不五時躲回我爸的車上,把音樂開得很大聲,就會渾身舒暢許多。

不過現在可能已經變成前者,再加上上班一整天,都是在音樂播放的環境,半夜下班回到家,有時會想要享受完全寧靜,或許只是片刻,或許是很長的一段時間,不過終究還是會忍不住按下音響的 play 鍵。



一位多聽、多聞的創作者,對於作品是否多有幫助?還是會被其左右,走不出自我風格?

我覺得多聽音樂這件事情,對於創作相當有幫助,也是我主要的靈感來源,被其左右當然是難免的,就是一種很深的影響吧! 我並不認為自己能做出什麼創新的曲式,也不會期待接下來的新團會製造出什麼革命性的音樂,因為實在是有太多偉大的前人,已經做過無數的實驗了,每次都會有種『哇!原來這個東西之前就有人玩過了!』的感慨,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勇於實驗的藝術家。

現在將自己喜歡的音樂廣為吸收,並利用自己的方式與技巧表達出來,只要成品是好的,對我來說就足夠了,很多我喜歡的新團,也都是受到一些經典樂團音樂人影響很深,是同樣的道理。

每到年終時,就出現許多十大年終排行榜單。但回首一看,過去一年的新發行量成千上萬,如何能透過『十大』或『廿大』將數不完的好音樂屏除門外?我認為巧立榜單只是突顯立榜人聽得太少,不然就是基於商業炒作。請問你的看法?

就國外雜誌或是網站的榜單而言,可能會有所謂的商業炒作因素在內,但這我也不是真正了解的人;而就國內樂評個人所選出的榜單,他們音樂是不是真的聽得夠多,我想也只有他們自己最知道,但不管什麼榜單,我只有一個感想,就是都大同小異,很無趣!

音樂入門者可能會需要一些指標性的東西,才能夠更快速地找尋音樂時,有個簡單明確方向,但我更希望大家可能更相信自己的耳朵。每個不同時期,都會有所謂的大團產出,真正聆聽過後,有些的確會令人佩服且驚豔不已,但有些真的會讓人覺得紅得莫名奇妙,好的音樂絕對沒有大團小團的分別,聆聽時能與自己產生共鳴與感動,就是好音樂。

搖滾專輯的專業評價何其多,例如:Rolling Stone、Blender、Q、Kerrang!、Mojo、Vibe、Guitar World、Clash、NME、All Music 等。請問你相信這些專業評價嗎?Nirvana 的 Bleach 在 Ultimate Guitar 獲得 9.2 分(滿分是十分),卻只得到 Blender 三星、All Music 三星半(滿分皆為五星)的評價,請問你的看法。

和 Zeus 認識好久了,我想你也知道我是一個完全不會去看評價的人,但這對於我在音樂館工作是一個缺陷,因為的確會有很多客人拿著最近評價很高,或是入榜的清單來尋找專輯,但令我不解的是,有些人甚至原本對某張專輯根本無感,但後來評價出來,或是年終榜單出來意外高分,就會說服自己似地買了那張專輯,並改口稱讚那張專輯有多棒。

評價也是人評出來的分數,藝術本來就不應該有所謂的評審,真的不需要太在乎,或是太拘泥於此作品到底是四星還是四星半的差別啊,還是要再說,請相信自己的耳朵。



面對每天這麼大量的發行唱片,來不及寫側標之餘,開放試聽是個不錯的方式。可是我們逐漸發現,有些樂迷是透過『加法』(聽越多買越多)試聽,有些是透過『減法』(聽越多買越少)。你的唱片收藏超過萬張,請與樂迷們分享,能將聆聽領域拓展開來的心得。

現在要在網路上找到試聽,已經不是難事,甚至有更多的免費完整下載,擁有實體 CD 真的已經是個人的消費習慣與收藏癖好。

其實自己聽音樂,一路下來真的也經過很多轉變,唯一不變的就是,都是屬於搖滾樂的範疇吧,就是各式各樣的搖滾樂,好像都曾經喜歡過,也一直摸索,但後來隨著年紀增長,也慢慢會找到自己認為真正願意一直聆聽,一直追隨的搖滾音樂類型。

只要多聽、多接觸,還是要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要一味崇尚名牌、大團、評價…認真去體會,並感受聆聽中的樂曲,所帶給自己訊息與產生的共鳴,才是最重要的!

請與我們分享最近喜愛的一張專輯。

近期入手的專輯如果真要只能選一張最喜歡的話,那就是 Still Corners 的首張完整長度專輯 Creatures of an Hour,陣中創作主腦 Greg Hughes 是美國人與女歌手 Tessa Murray 於英國倫敦所組成的 Dream-Pop 樂隊。

這張專輯恰巧是由我們前面聊到的美國西雅圖獨立大廠 Sub Pop 所發行,當然它也不是一張 Grunge 專輯,而是充滿 4AD 早期發行作品的夢幻風格,與 Shoegaze 樂團所常用的 reverb 大空間音效,營造十足另人著迷的空靈飄邈氛圍,就像不神經質的 Blonde Redhead 或是較為小品的 Slowdive。 這張專輯適合在任何時候聆聽,可以一再的 repeat 都不會覺得厭煩,而每首歌曲皆是水準之作且平穩連接,這是我認為一張好專輯必須要有的條件呀,所以非常推薦!

你對音樂的定義有什麼想法?用 Shoegazing 來定義 Doodle,請問你的感覺?

音樂名詞的定義,的確是個讓人溝通方便的工具,可以很快的用文字,就瞭解每個作品呈現出的大致方向,雖然可能不是原創者所想要表達的,但也是大多數聆聽者,或是樂評們的感受。

我對於樂團,並沒有什麼音樂類型的設限,想要做什麼音樂類型,跟做得出什麼音樂是兩回事,但 Shoegaze 此類曲風,的確影響我的創作很深,我喜歡接了很多效果器的吉他聲響,也喜歡把吉他音箱的音量開很大,將含糊不清的 Vocal 包裹在音牆當中,這可能也都跟自己的個性有關係,然後這些音樂特性,又剛好都和 Shoegaze 吻合,所以才會被一些人這樣定義吧!

我的感覺,當然是高興的,因為那是我喜歡的音樂,我喜歡一切與迷幻搖滾有關聯的曲風。

Doodle 的創作發行,最早出現在蘿蔔三代的合輯。請問發行的過程?

小白兔的蘿蔔系列是公開徵選的,當時看到他們要發行三代的消息,我就把一些練團側錄的東西,回家再用自己簡單的電腦軟體加強一些東西,讓作品可以有較高的可聽性,然後就寄了大概四、五首歌給他們。

我記得是在中午的睡夢中,接到他們的電話通知,表示願意在此合輯,收錄我們的歌曲,而且選中的作品,就是我預料的『Runaway Train』,於是我們就按照規定時間,到了錄音室進行錄音。

他們提供入選的樂團免費錄音,但時間有限制,就是兩天錄好一首歌。那是我們第一次的錄音室錄音經驗,一切都很生疏,不過還好過程還算順利,更從中學習到不少東西。歌曲作 Mix Down 的時候,我們大致都有參與,不過最後 Matsered 的版本,是一直等到專輯上架,拆了第一張來聽,才聽到的。

雖然覺得我們應該要做得更好而不盡滿意,但的確是個寶貴經驗,可惜這個系列的合輯,後來就沒有繼續再發行了。

來聊一聊 Runaway Train 吧,Soul Asylum 的這首歌曲對你的啟發是什麼?

我很喜歡 Soul Asylum,也很熱衷於九零年代的音樂場景,至於會寫一首也叫做『Runaway Train』的歌,完全只是巧合呀!

Doodle 的『Runaway Train』所要表達的是:當經歷長期低落,且備感無助時,那份希望逃避一切現況的強烈感覺,儘管它的曲風是較為輕快流行的。

請與我們分享 Doodle 新專輯 Sacrifice in Despair 的創作背景:是不是每首歌的背後,都有故事呢?另外,是什麼原因產生動力,讓 Doodle 想要發行專輯?

Doodle的歌曲創作模式,大致上就是兩種方式,一種是我先在家裡把歌寫好,然後練團的時候,我們就來配上鼓與Bass,並請團員們在負責的樂器上,加入自己的東西。

另一種模式就是:我只先有歌曲的一段旋律(可能是 Vocal,也可能是吉他),然後帶進練團是用 Jam 的方式,完成整首歌曲的雛型,錄音回家後再慢慢把整首歌的架構完成。比較上,我覺得一首歌的曲比詞要來的重要許多。

Doodle 的每首歌曲,不一定都有明確所對應的一件故事,也許是一個意念、一個夢境的片段、一個失落的當下、一件事物的感動…都可能成為一首歌。



組了 Doodle 這個團已經好多年了,從 2004 年到現在剛好七年,才發行了第一張專輯,實在不是很應該,這七年當中,有絕大半的時間,樂團其實是停擺的,原因很多:無法避免的團員服兵役;還有就是時常會對於玩音樂產生很多質疑,因為聽好多音樂,覺得已經有好多好多優秀又偉大的作品,是否真的還有自己創作的必要(也許這是為自己懶散找的藉口吧!)。

工作的確是會讓自己在玩音樂這方面怠惰許多,休假下班就會想要休息,但玩團就必需要犧牲這些; 當然還有個最複雜的,就是團員間也是會吵架,人的問題實在是最麻煩的東西,而且也是自己最不擅長處理的項目。

曾經嘗試以個人的方式 DIY 錄製歌曲,不過因為畢竟想做的,還是樂團的聲音,雖然有電腦軟體,或是購買了一些輔助工具,可以做出那樣的感覺,但那樣的形式沒有辦法做現場,只能擁有錄音作品。

在繼續玩團,與放棄玩團之間一直打轉,後來就是一鼓很強烈的動力,認為這次一定要把自己一直希望的專輯完成,努力說服團員(其實錄音的花費也是很大的問題),因為我覺得發行一張專輯,比表演一百場要來的重要,專輯錄音才是樂團欲表達歌曲的最完整面貌,而且我也很熱衷在錄音與後製的過程當中,全程參與。比起表演,我真的更喜歡錄音,要來得多很多!

如果 Doodle 可以再加入一位成員,你希望他是演奏什麼樂器?

應該就是多一把吉他,可以現場演奏吧!就像剛剛提到的,錄音時我疊了很多把吉他,以現在的編製,現場很難真正完整的做到那樣,而且 Doodle 也曾經有過短暫的兩把吉他的四人制樂團,但我實在是對三人樂團情有獨鍾,而且人越多,麻煩就越多,所以還是精簡為宜呀!

說到表演,有許多樂團是不太喜歡表演的。甚至在表演時背對觀眾,請問你的看法呢?

其他樂團的想法,我不清楚,但就我自己而言,由於容易緊張的個性,上台常有失常的表現,當然不至於到不喜歡表演的程度,只是礙於技術層面問題,現場表演時我們只有三個人,三件單獨樂器(吉他、貝斯、鼓),即使會用現場彈奏某個樂句作 Loop 來堆疊,但與錄音作品呈現出的歌曲,完整面貌還是會有落差。

不過現場與錄音室作品,本來就應該讓聽者有不同的感受,亦可使現場表演,有其獨特的版本意義。

表演時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與群眾的互動吧,但這也是我們樂團的弱項,我看過很多樂團都做得很好,非常擅長煽動台下觀眾的情緒,這的確是自己相當不足的地方。

藝術家有自虐性格,請問你同意嗎?比如說大部份的藝術家寧願累死自己,也不願意麻煩別人。還是你認為這個說法是與個性有關,與藝術無關?

我覺得很多的靈感都來自於人本身無窮無盡的慾望,這個慾望是指各方面的,當無法得到滿足,缺乏幸福的安逸感,反而會產生很多創作的動力。

就如同躁鬱症患者,若有方向管道與工具技術,通常會有很偉大的作品產生,藝術的確是心靈的慰藉。

你說藝術家寧願累死自己,也不願意麻煩別人,我想應該是反映藝術家對自身創作的堅持,與自信的展現,會盡可能保持自己作品的完整度,與個性應該也是有關係,有的人喜歡與人合作,而有的人喜歡獨立完成任務。



胡德夫在 TEDxTaipei 說:以前的人要一步一腳印的透過勞力爬山,才能攀登高峰,因此『登高自卑』;現代人只要走進電梯,就能到達 101。時代進步了,人與人的距離卻不減反增。你我身處資訊爆炸的年代,請問科技的進步,對於搖滾樂的創作領域是否帶來改變?你認為『從前』的搖滾樂和『現在』的搖滾樂,有哪些改變?

關於這點,真的讓我不得不佩服從前的搖滾樂團,這關於了所有相關的錄音技術,從前的盤帶式錄音器材,不但耗工又耗錢,相當沒有效率,但是聲音是無可取代的溫暖。

還有從前的效果器材並沒有這麼多樣,以前的搖滾樂團要製造一個 Reverse 效果,就必須要真正將錄好的東西,倒轉再錄進去,但現在只需要錄音軟體的功能一按,或是效果器一踩,就可以製造同樣效果了。

創作歌曲也是,從前的創作者可能需要精通相當多樣的樂器,才足以應付所需要的編曲安排,但現在因為電腦軟體的音源還有編曲功能,甚至不會樂器,沒有樂器的人都可以開始寫歌錄歌了,我指的甚至是搖滾樂喔。

說實話,我還是比較嚮往從前的搖滾樂,那樣的製作模式,那才是有機而且充滿人性,又實在的東西,藝術本來就應該如此的。

1976年,李雙澤在淡江文理學院的民謠演唱會上發生了擲可樂瓶事件,胡德夫也受到他的感召,決定唱出自己的歌。另外,在許常惠、史惟亮發現陳達之前,他們汲取西方古典樂的養分,甚至拿 Bob Dylan 的音樂給 陳達 聆聽;請問你以一位創作搖滾樂手的身分,與我們分享這件事情的看法,你是否同意時下創作樂手要唱出自己的歌?請問你的定義裡,什麼才是『自己的歌』?

聽音樂的人,藉由別人的歌曲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而創作音樂的人,則將自己的想法,透過歌曲這項工具,來與其他人溝通,亦或自我宣洩,後者需要更多的勇氣與自信,但也是創作歌手必須要具備的特質吧!

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一切,都會影響創作,所謂「自己的歌」是假不來的東西,就算全是依靠幻想,也都會與創作者本身的個性、思維、文化背景脫離不了太多關係,受到喜愛作品的影響,消化過後成為自己的東西,只要非抄襲,就是「自己的歌」吧!



請跟想要接觸搖滾樂或搖滾樂團的青年朋友說幾句話,或者建議。

說建議實在是不敢當,但其實自己的確有相當多的感觸,從我真正地接觸了搖滾樂,很多想法真的會被改變,原本自己認為,或是大多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仔細思考後,也許覺得一切根本並非如此。

我一直到了國中畢業,選擇就讀技職體系,當時也一心想要成為我們那個年代最夯的電子資訊業一員,成績一路上也都還算不錯,但後來卻決定不再繼續升學,原因就在於希望投入音樂相關行業。當然這發生在一個傳統家庭出生的我,鬧了很大又很久的家庭革命(其實打從我喜歡搖滾樂開始,家人就已經極力反對),加上自己喜歡的音樂在台灣並非『主流』,出社會後想要找個可以賺錢,又符合興趣的工作何其容易。

我也曾經質疑過,我對音樂的熱愛與付出,它又給我什麼回饋?目前為止,實質上的確是沒有,這很不公平,投資報酬率非常不理想,但我認為無形的東西,是無價的。



至於玩樂團,也很容易斷斷續續,因為在台灣要堅持音樂這件事(無論是聽搖滾樂或是玩樂團),我覺得是相當容易就會放棄的,因為生活中,你要忽視它實在太容易了,除非你永遠不看電視,不逛街!

玩樂團,現在對我來說,就是一種自我肯定,我不會期待改變什麼了。 放棄學業導致學歷已經不如人,也不是出生在有錢人家庭,那還有什麼,讓自己能夠覺得有一份存在價值的東西?我認為還是音樂給了我很大的勇氣。

無論大家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接觸到搖滾樂,以及對搖滾樂產生興趣,當你發現它對自己是無比重要時,就儘量別讓自己有太多負面或質疑的想法,可能你的同學和身邊朋友並非如此,但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就應該有所堅持。

時光飛逝,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肯定,自己能夠繼續搖滾到幾歲啊! 千萬不要枉費這個世界上已經擁有的美好事物,當你已經發現,就請不要故意視而不見。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好詳盡...不愧是z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