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老綁的唱片行筆記】July - December, 2011

2011-07-14

你聽得痛哭流涕,別人吐得亂七八糟。

2011-07-22

今天打開一張『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的黑膠唱片,猜猜裡面蹦出什麼驚喜?是兩張匹茲堡芭蕾劇院的票,時間是 1977 年 12 月 27 日晚上八點,座位是 A5 及 A7,每張票價是十美金,很酷吧!

2011-07-29

【黑膠唱片】(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4:40-7:17)Argenta 的版本錄音之好,實在很難讓人相信這樣鮮活的聲音竟然就活脫脫的從自己的揚聲器竄出。在那個震撼的當下,身體竟然驚訝得僵直不動。

據說 Decca 的 SXL 版本,其價格已炒作超過萬元台幣,這是另一個僵直不動的震撼!

2011-07-14

【黑膠唱片】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阿巴多指揮/DG),同樣是義大利版,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表情。打開 box,比較第一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內標印刷較深的黑膠重量稍重;內標印刷較淺的黑膠重量稍輕。

前者定音鼓打擊力道深,低音貝斯也較沉;後者較淺浮,優劣難斷,同一錄音兩種風情,各有各的美。

2011-07-30

荷蘭女鋼琴家 Toos Onderdenwijngaard 的名字真長啊..

2011-08-01

因為太好聽了,主人時常播放,才會造成黑膠唱片的片況不好。所以看到片況不好的黑膠,先不要放棄,播放看看,說不定可以聽到引人入勝的音樂。

2011-08-02

分享是回向的面向(分享者七/得享者三;唸經者七/回向者三)。

仔細想想真有道理,做功課的人瞭解功課的七分,聽你(做功課的人)說話的人,如果可以瞭解三分,就屬於認真的了。

2011-08-02

老師說義大利南方 (拿坡里等) 的歌曲如 Scarlatti,因為沒有北方的商業氣息,所以聽起來如天使般的純真 :)

老師說古典音樂的形式建立是源自 CPE Bach (Haydn 的老師) 與 JC Bach,早於 Haydn 與 Mozart :)

2011-09-24

上星期終於敗了一台唱盤,很想找 Paul Simon(Simon & Garfunkel 的 1/2)的同名專輯,因為已經有了 CD,所以很好奇黑膠和 CD 的差別有多少?

Google 了一下,發現台南有一家黑膠唱片行叫做『耕者有其田』,打電話問了營業時間,就去了。不囉唆立刻問老闆:有 Paul Simon 的同名專輯嗎?老闆說:沒有。心想:早知道就先在電話裡問清楚囉。

灰心之餘,發現老闆正在聽 Joan Baez 的 Concert 2,坐下來聽,其實錄音還不錯。老闆查了一下資料(抱起林耀民先生撰寫的唱片聖經),悠悠的說:根據這本唱片聖經的內容,Joan Baez 的 Concert 1 獲得美國 TAS 評選為發燒榜單,而且 Concert 2 的封面是 Baez 的臉朝左側,Concert 1 封面的臉朝右側,兩張是同一場演唱會,音效是一樣的。

難怪 Concert 2 的聲音聽起來有一種要跳脫出音響的感覺,而且吉他伴奏民謠歌聲的音樂,就是我的菜!可是.. 半個鐘頭下來,竟沒有一首聽過的歌!

老闆說:你有聽過 Donna Donna 嗎?有哇,可是這張唱片沒有收錄耶。老闆拿出另一張 Joan Baez 的 The Contemporary Ballad Book,這張有收錄 Donna Donna,但是也有 Baez 吟詩的段落(很長),加上錄音也不如 Concert 2,於是,我又要求老闆重放一次 Concert 2,仔細聆聽後,發現 Baez 的 Vocal 具豐富的層次!老闆提示我:尾韻和吉他的殘響,顯示音樂訊息量的豐富!

於是,我結帳買下 Joan Baez 的 Concert 2,臨走前還不忘交代老闆,如果遇到 Joan Baez 的 Concert 1,一定要優先幫我保留喔!

老闆問我:記不記得進門之前,你要找的是 Paul Simon 的同名專輯啊?

(對吼!)

老闆說:逛實體唱片行的樂趣在於,原本要買 A,結果卻高高興興買了 B。

真的是這樣嗎?於是我又跟老闆提醒:有 Paul Simon 的同名專輯黑膠請務必要通知我喔..

老闆說:老鷹合唱團的加州旅店也很棒,要不要再坐一下啊?

看樣子,老闆贏了,畢竟這是他的店,而且回家後播放 Joan Baez 的 Concert 2,真的很棒沒錯!

還是要逛實體唱片!

2011-11-01

[電話] zeus,我們 11 月 12 日在高雄有一場party,有前輩推薦你,不過聽說你退隱很久了,可以來嗎?

當然不可以!!因為要為了我,去找 2 台唱盤、2 支唱頭唱針、實在太麻煩了.. 我沒有蘋果、沒有數位、沒有髮型、沒有身材、沒有麥克風.. 所以不要打給我開玩笑..

『只要舞池裡有一個人對你的音樂認同,那麼就對他放歌吧!』雖然有此一說,但弔詭的是,為什麼要在一百個不喜歡的人面前,放歌給一個人聽呢?

2011-11-05

"We are not entertainers, we are sound scientists." - Kraftwerk

2011-11-15

今晚到客人家裡協助調整音響。我發現大部分音響系統的問題,都出在於中、高頻過多,低頻不足, 導致聲音呈現空虛狀態。

用喝咖啡的術語來說:Body 不夠。移動音響的距離和角度、調整唱盤,聲音改善了,卻仍有許多改善空間,留待著墨,改善音質需要的是時間,而非金錢。

希望客人能得到聲音的幸福及擁抱感。

2011-11-18

今天又到客人家調整唱盤了,買唱盤並不是:
1) 價低者得
2) 有型者得
3) 多功能者得。

買唱盤是談戀愛,不是買腳踏車,也不是買 Apple,是結婚前的戀愛,需要多溝通、多聆聽。等到買完盤才發現問題,為時已晚矣。

唱盤是拿來聽的,不是擺來看的、用來炫耀的、更沒有便宜又大碗這回事,這也是黑膠的門檻之一啊,嘖嘖。

2011-11-18

我記得國三開始,和母親在菜市場賣雞蛋糕,六個十元。我母親右手用簪子將雞蛋糕從烤爐簪起,左手接住後放在玻璃櫃。

一位客人罵:直接用手接觸蛋糕,真髒。

廿年過去了,現在回過頭想想,或許當時應該戴手扒雞的塑膠手套,請她吃塑化劑,亦或者戴上棉手套,請她吃綿屑,才比較衛生啊。

我要說的重點是:攤販的手比較髒嗎?我看未必,我覺得消費者的高姿態才讓人作噁吧,嘖嘖。

2011-11-21

我什麼都聽 = 我什麼都沒聽

2011-11-25

黑膠 DJ 總有一日會像捏麵人,在遊樂園門口前消失。

2011-11-28

說音樂故事可以增加客人與唱片的連結,一個有趣或者引人入勝的故事,可以使客人更有動力,將唱片買回家品嚐。

不過老師說:客人聽完故事覺得有意思,也可以上網買 CD 或下載 MP3,因為故事與音樂有關,卻與音樂載體沒有太多關係。

那麼,要如何讓客人聽完故事後,一定要買黑膠,而不是 CD 或 MP3 呢?

2011-11-30

今天老師來店裡坐,聊到近幾年的黑膠市場。老師語重心長的告誡我:這十年崛起的黑膠產業,都是採前人的果實而腹。如果產業興盛,而斷層依舊沒有解決的話,很明顯就是假象,市場只會加速飽和,提前衰退。

要持續黑膠的經營,要旨在開發年輕族群。開發年輕族群,不是透過極低價、極高價、宣傳、包裝,而是要回歸到音樂訊息量,一步步帶領他們聆聽、交流、調整系統、提升鑑賞力。

否則,當市場飽和,熱度衰退,大家各自轉投資的時候,這環境剩下什麼呢?

2011-12-02

有兩位拾荒老人,每次倒垃圾時間前半小時,他們就會一前一後的出現。第一位老人挨家挨戶,將整個回收袋倒在地上,在殘紙瓶餘裡尋找值錢之物,然後再把無用之物裝回袋中,過程景像不堪入目;第二位老人則直接將回收袋整個搬走,甚至連垃圾也幫忙倒了。景氣不好,拾荒者增加了,但是看在眼裡,點滴在心頭。

就某些時光、角度、意義而言,我們也是拾荒者之一。受到別人施惠時,我們有沒有感恩?即便是投以微不足道的回報?

2011-12-03

老師說:凌晨三至六點開音響聽音樂最好聽,因為這時候電的品質最好,而且環境音最少。我之前就聽過這個說法,但最後總是爬不起床而告失敗。這星期刻意調整作息,聽到凌晨七點。

有以下結論(與白天聆聽做比較):
1) 雖然是半夜聽歌,但還是要維持大音量
2) 無論怎麼播放,大約有八成以上的黑膠唱片,其訊息量大於雜訊量甚多
3)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明顯增加
4) 速度感與暫態反應靈敏
5) 低頻段紮實度、響應充足
6) 層次感鮮活
7) 樂器之間強弱度的消長明顯
8) 形體感 具體
9) 高頻圓潤呈現光輝。

2011-12-05

當太陽升起,用電由離峰進入高峰,電壓自 115-119V 降至 109V,聲音的密度、重量感、速度感、暫態反應、紮實度、響應、層次、強弱、形體感各自(微幅)衰減之後,最明顯的整體變化是:錄音的特色模糊了。

錄音特色模糊後,除了聆聽範圍縮小至主旋律(或稱為中頻),最嚴重的是每家唱片公司的錄音美感,其辨識度銳減,造成聆聽者只能固定選擇特定的幾家大廠牌,難以入門欣賞其他廠牌之錄音,因此,與其說小廠牌的錄音較無特色,還不如說多數聆聽者對於聲音疏於著墨。

太陽升起後,環境音也會明顯增加,這就是打造聆聽室的主因之一;光線明暗也會對聆聽者的感受性直接造成影響,不過話說回來,要要求聆聽者在半夜聽歌,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2011-12-05

今午至客人家調整音響系統,案例特殊,因為唱盤、頭、針、擴大機、揚聲器皆為低階,在不花任何費用下,運用家中之物,仍可改善音質。

擴大機銜接卡帶、卡拉OK、CD、唱盤、電台、DVD(CD 與 DVD 是分開的兩台),可謂物盡其用了。

今天的調整心得是:低階系統與中高階系統的調整方式正好相反,這是個很有趣的經驗。

2011-12-07

今晚到人客家調整音響,為了檢測左右聲道,而攜帶了 Mono 黑膠唱片,卻意外發現人客家的系統,其 Stereo 與 Mono 的差距太多,播放 Stereo 宛如天籟(正在懷疑是過度美化的結果),但播放 Mono 卻宛如卡帶.. hmm... 這是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總之謝謝這個機會,讓我增廣見聞。

2011-12-25

昨晚在國家地理頻道看到一個很棒的節目,叫做我的音樂大腦。Sting 是來賓,也是他們的實驗對象。Sting 初次聽到 Thelonious Monk 的音樂時,心想:哇!這是什麼?不過當他聽完全部後,卻有一番驚喜。科學家的解釋是:大腦對陌生會產生好奇,不過對於過度陌生則會產生反感。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非主流及實驗音樂的差別。

受孕的嬰兒在十八週大就擁有聽覺能力,失智老人仍對音樂及表情有所反應,業餘創作歌手的右腦主旋律,左腦主歌詞,但是職業創作歌手的左右腦卻能同時交流。英國職業爵士歌手 Ann Arscott 中風後失去語言能力,卻仍能唱歌,因為大腦負責語言與音樂的區域不同。科學家將成功的歌曲拆解成六十個元素,藉此可以在發行前預測新歌能否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卻無法因此創作出成功的音樂,因為創作是人類的天賦,是上帝的恩典,是無法被取代的。

研究因為 Sting 的拒絕而告終,他認為太多的分析說不定會使他喪失創作能力,因為創作是抽象的,就像『靈感』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還是讓它繼續保持神祕比較好。

2011-12-25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們兩一起出門,你去買蘋果四代,我去買四袋蘋果。

2011-12-29

MHS 是買其他 Label 版權來發行的 Label,因為封面枯燥,加上鮮少有自己的發行,所以時常被忽略。

剛剛聽了一張黑膠:MHS 買法國廠牌 Erato 旗下的 Villa-Lobos: 12 Etudes for Guitar(Turibio Santos),錄音相當驚人,吉他弦在彈奏過程似乎隨時要蹦開了,麥克風相當接近,雖然吉他錄音有七成都很優秀,不過這張唱片真的不可思議,聽著聽著,不知不覺,就走到揚聲器前面了。

上網一查,果然是巴西吉他大師的代表作,且仍在世,已六十八歲。依據資料記載,似乎是 1963 年錄音,兩年後 Santos 就在巴黎獲得國際吉他大賽冠軍了。

2011-12-31

今天聽了 Beecham 的 rehearsal,沒有 Toscanini 的專制,沒有 Karajan 的精準幹練,但是充滿了溫文儒雅及幽默,排練過程有許多笑聲,氣氛和樂,他很喜歡隨著歌譜吟唱,我想,皇家愛樂是幸福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