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老綁的唱片行筆記】January - April, 2012

2012-01-01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Don Cherry - Mu First Part 的 '70 日本見本盤及不明(無標示發行年份)的復刻版兩張黑膠唱片。

這兩張黑膠我只花了三分鐘就分出高下了,原因是開場曲 Brilliant Action 的小號獨奏在復刻版聽起來是平面的,有趣的是小號在空間裡產生的回音:復刻版是含糊不清,混過去了;見本盤的回音是生動的,就像週一的朝會,麥克風的回音在空曠的操場裡迴盪。

2012-01-01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Charles Mingus - Mingus at Antibes 日本見本盤及不明的復刻片兩張黑膠唱片。

開場曲 Wednesday Night Prayer Meeting 由 Mingus 的撥奏揭開序幕,復刻片的 punch 明顯被加大,導致撥弦的力道輕重不明,與見本盤比較起來,復刻片的聲音幾乎是平面的,缺乏層次感。

大鼓出現後的第二小節後半,鼓聲逐漸 fade out 僅剩 hi-head,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原本由右聲道的 Dolphy 對上左聲道的 Mingus,二者透過樂器對話,結果復刻版的 Dolphy 竟從右聲道移駕至中間位置,變成主奏,真是不可思議!

並不是肥厚的 bass 就是好,在此得以證明;復刻片越聽越不自然,像是加了許多化學調味料。

2012-01-01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Art Pepper Meets the Rhythm Section 1988 年 Remaster 版與 1974 年日本版這兩張黑膠唱片。

初聽開場曲 You'd Be So Nice to Come Home To,88' 的 bass 又肥又厚,一路遙遙領先,但是從第六樂句開始,bass 的琴弦撥動聲與共鳴餘韻明顯被壓縮,被大量的 punch 掩覆,Paul Chambers 的力道的輕重緩急衰弱模糊,雖然 bass 聲音嗡嗡作響,但就像是一團濃厚的霧,沒有細節。

並不是肥厚的 bass 就是好,在此得以證明;此外薩克斯風的比例也增大,變得明亮,這些都是復刻片的加工重點,三巡之後,'88 版本越聽越不自然,像是加了許多化學調味料。

2012-01-02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Bud Powell - Strictly Powell 的 '75 日本版及不明(未標示發行年份)的復刻版兩張黑膠唱片。

復刻版整張專輯的貝斯當然又在 Punch 加上許多調整,這是普遍現象,前文已述。另外特別之處在於琴鍵聲音,調整得很明亮,音場也開闊許多,不過將琴音加大的結果,擊鍵的餘暉,或者說是殘響的餘韻似乎相對被壓縮許多。

在 A4 歌曲 Blues For Bessie,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復刻版的琴鍵餘韻幾乎不見了,變成斷句,當下一個琴鍵聲音出現時,上一個琴音就立刻被切斷,不合邏輯,感覺上琴音是一顆顆獨立拼貼而成,並不是連貫一氣,非常不自然。

因此,並不是音場開闊,聲音明亮,就表示錄音較佳,在這裡得到印證。

2012-01-02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Miles Davis - Jazz at The Plaza 的 '79 日本版及不明(未標示發行年份)的復刻版兩張黑膠唱片。

本專輯要討論的是空間感及樂器的比例問題。在 A2 歌曲 My Funny Valentine,復刻片的座位顯然比日本版的要前排許多,因為樂器的臨場感明顯被放大了,不過空間感卻被縮小,或許是要製造『前排』的效果吧;相對而言日本版的堂音要來得豐富且自然許多。

My Funny Valentine 的開場是鋼琴獨奏,然後加入貝斯,當小號 fade in 之後,復刻版的鋼琴比例明顯被縮小了,隨後又將小號比例放大。

同樣情形發生在 B1 的 If I Were a Bell,鋼琴聲音(Bill Evans 彈奏)在日本版的比例,呈現對話空間,雖然 All Music 解釋這是麥克風的問題,不過在復刻片的鋼琴的比例,確實是比日本版明顯要縮小許多,而這樣的處理方式,我認為是復刻錄音師想製造大音場的效果,但結果反而增加鋼琴音色的失真,以及整體演奏的不和諧。

2012-01-05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Isaac Hayes - Shaft 三張黑膠,分別是編號 ENS-2-5002(甲版本)、編號 SX2-021西德版(乙版本)、編號 SX2-021歐洲版(丙版本)。

首先乙版本的貝斯餘韻只有甲版本的一半,一個貝斯的撥奏,竟然每個音都有『突然斷尾』的情形,在每個音都不連貫的情形下,聆聽過程充滿奇怪的不自在感。

其次就是樂器質感,在歌曲 Theme from Shaft 銅管、吉他和長笛的聲音,乙與丙都不及甲版本。

而乙與丙版本的比較,乙略優於丙,至少乙版本(西德版)還聽得出銅管及吉他效果器。

2012-01-05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Funkadelic - Free Your Mind 兩張黑膠,唱片編號都是 SEW-012,但甲的內圈邊號是 08-5331520,乙的內圈邊號是 90466。

在 A2 歌曲 Friday Night, August 14th 開場的吉他獨奏,乙版本的吉他聲音明顯被壓縮,在鼓與貝斯加入後,整體的音樂就像蓋了一層布,被悶住了。或者說甲版本像在現場,乙版本已經快要被逐出門外。

在 B2 歌曲 I Wanna Know If It's Good toYou? 亦能輕易立判:甲版本的吉他效果器和主唱的嘶吼聲,表現出噪音感,還有迷幻搖滾的張力;反之乙版本就像是被困在圈圈裡的孫悟空,吉他聲音暗淡,主唱的撕裂聲由老虎變成貓,貝斯的最底層也憑空消失。

乍聽之下乙版本的音量也較小,但若單獨將乙版本的音量加大再與甲做比較,二者相差更懸殊。

2012-01-06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Dvorak : Symphony No.9(Toscanini cond. NBC SO)/(RCA/LM1778)內圈編號 4S 及 5S 兩張黑膠版本。

4S 在版本上是早於 5S 的,這是在聆聽前看到數字時所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第一樂章由弦樂組開場,隨後銅管、木管組加入,當弦樂與定音鼓出現時,4S 的版本明顯壓制,被悶住了,音色呈現上浮,音場範圍縮小。

按照道理,以比例而論當然 4S 的音色、音場要優於 5S,但是一張 1953 年錄製的黑膠唱片,易主、漂泊近六十年,很難解釋其遭遇,盤面曾透過任何方法處理之,已無所考。

因此 5S 優於 4S,在此時聆聽成為特例之一,除了眼見為憑、耳聽為憑,當然還有其他更多更客觀之因素要加入討論。

2012-01-07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Charles Mingus - Town Hall Concert 新復刻及舊復刻兩張黑膠唱片。

有許多復刻片在封面封底幾乎找不到首次發行(Publish)及印製發行(Copyright)的年份資料,造成樂迷誤判,買到復刻片。有個簡單方式可供參考:當唱片沒有印製年份資料,而片況又出乎意料的新(或是全新未拆),就極有可能是復刻片。

廣義的復刻片而言,只要非首版,就是復刻。只不過兩張印製年份發行相差卅年的復刻片,錄音的優劣仍是天南地北。

本張 Town Hall 的復刻片就是封面封底遍尋不著 Publish 及 Copyright 的資料,但是放上唱針一聽,立刻見真章。A1 歌曲 So Long Eric 最明顯之處,在於後半 Mingus 開始 Solo 時,因為新復刻片把貝斯的 punch 加大,貝斯弦被撥奏而產生的震動感銳減,空間感也幾乎不見了。

其他當然還有許多差異可加以著墨,在此不一一贅述。

2012-01-12

【黑膠唱片的中度雜訊】聆聽黑膠唱片過程,很難不聽到雜訊,同樣一道刮痕或同量的髒污,對於動態大小的唱片造成正比的干擾。以樂風舉例,雜訊對於古典唱片的干擾大於爵士,爵士大於搖滾,搖滾又大於電子舞曲。

大部分樂友對於淺度雜訊皆可接受,但是對於中度雜訊呢,這是可以討論的。首先是雜訊越大的黑膠,比例而言版本也較早,雖然雜訊大,不過音樂訊息量也較大,為了避免雜訊而捨棄音樂訊息量,似乎說不通,也聽不通。

其次,雜訊的干擾(高頻)是否會相對造成聆聽者對低頻及各細節的注意?值得研究,就像苦味的咖啡會造成回甘,或者在噪音環境下的交談,會造成專注力的提升?而這個話題,僅是個人在聆聽黑膠時,天馬行空的想像罷了。

2012-01-16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Mahler - Symphony No.4 (Szell/Cleveland Orchestra) MS6833(後期無眼/美國版/封面如上圖左:簡稱甲)、61056(封面是翅膀女神/英國版/封面如上圖右:簡稱乙)、61056(封面是淡紫色天空油畫/英國版:簡稱丙)三張黑膠唱片。

首先比較兩張英國版本的馬勒四號第一樂章,丙方開場的木管樂及隨後銜接的弦樂組失去太多細節:就像悶在一塊布裡,木管及弦樂的質感明顯被壓縮,各聲頻單薄衰弱。由於丙版本差距乙版本太多,在第一回合就倒地不起,直接抬出場。

接著是甲版本與勝出的乙版本做比較,這兩個版本都不是首版,首版編號是 MS6833 的兩眼美國版。首先乙版本的木管質感被壓縮了,失去鮮活感;弦樂聲音過於尖銳,在木管與弦樂的過門銜接,弦樂明顯是強勢,且直接的;甲版本的木管浮出時,明顯感覺弦樂退居二線,拉開漂亮的層次,木管的樂器質感很美,像水滴般的晶瑩飽滿。

演奏的強弱表現方面,甲版本呈現生動的節奏感,乙版本的各聲部持續強勢,聽起來顯得呆板。因此,甲版本的演奏律動活潑,如果用喝開水來形容,甲版本是一杯溫開水,乙版本是冰開水。

附帶補充,塞爾指揮的馬勒四號,獲得企鵝三星帶花、香港 CD 天書榜單、留聲機雜誌推薦基本曲目優秀唱片。

2012-01-16

大鍵琴的唱片在銷售上是十分困難的,即使是黑膠唱片。並非是音色不討喜,真正原因是大部分樂友的音響系統都偏好中高頻,於是播放大鍵琴時,聲音變得又薄又尖,產生刺耳的痛苦,被大眾拒於門外。

因此,如何去著墨音響系統,使大鍵琴得以好聽,成為必要之功課,若不改善中低頻的空虛感,音響系統則容易呈現躁鬱狀態;或者說,大鍵琴是考驗音響系統的樂器及門檻之一。

而吉他,無論擺在哪裡都好聽,人聲也是。

2012-01-17

視覺,是最容易進入靈魂,卻也是最容易誤導靈魂的。你選擇張開耳朵,就必須閉上眼睛。一旦你瞇開了眼,聽覺就半閉了。

2012-01-22

文字和詞句的意思不再為人所掌握
個別文字或構思的細節會被理解
可是整體意義已經失落了

我們知道什麼是『一』
就以為自己知道『二』是什麼
因為一加一等於二
可是我們忘記了
首先要知道『加』的意思是什麼

2012-01-24

【黑膠唱片版本比較】比較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 Zarathustra(Reiner / CSO)的 VCS-1265(RCA 邊狗,簡稱為甲方/下圖左)及 LSC-2609(RCA 無狗,簡稱為乙方/下圖右)兩張黑膠唱片版本。



這是兩個不同年代的錄音,但是曲目、指揮、樂團均相同。

首先 VCS-1265 是 LSC-1806 棕色陰影狗的再版,這是市面上還有機會可以蒐藏的版本(棕色陰影狗的版本價格昂貴、搜尋難),開場的低頻比乙方較溫和,不過隨之而來的管樂組、定音鼓,其音色、音場、強(力)度、紮實度、乃至於節奏控制都要來得突出,雖然是後期的 1967 年版,不過聆聽過程,仍可預期頭版唱片,其作品(音樂及錄音)之凌烈。

甲方的唱片封底,記載錄音時間為 1954 年 3 月 8 日,按照資料,當時的 Stereo 大部分是使用於電影(詳見維基百科),且處於實驗階段,而甲方首版,正是 RCA 唱片公司的首張立體聲錄音,因此顯得更為珍貴。

乙方的發行時間為 1962 年(首版應為紅色陰影狗)。開場後的管樂組、定音鼓,均偏重在揚聲器的左側,不知是錄音師的刻意安排?抑或是其他因素?無論如何,這兩張唱片在演奏、錄音上所呈現的聲音表情,是截然不同的。

甲版本獲得留聲機雜誌世紀百大唱片、TAS 發燒榜單、企鵝三星帶花、留聲機雜誌推薦基本曲目優秀唱片、香港 CD 聖經及天書榜單。

2012-01-25

【黑膠唱片版本比較】比較 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 Zarathustra(Reiner / CSO)的 VICS-1265(RCA 邊狗/美國版,簡稱為甲方/下圖左)及 VICS-1265(無狗/英國版,簡稱為乙方/下圖右)兩張黑膠唱片版本。



乙方的銅管音色較暗,雖然甲方與乙方的定音鼓敲奏,均可以聽得出力道輕重,不過在敲擊後的迴響餘韻,甲方顯然生動許多。

第一樂章在進入齊奏前的銅管與低音和鳴部份,甲方呈現出較低沉的共鳴頻率,音場也較開闊,齊奏時的爆發力具有侵略感。

2012-01-29

1978 年 1 月 8 日霍洛維茲在卡內基舉行演奏會,由奧曼第指揮紐約愛樂,曲目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究竟是名家要聽從指揮?還是樂團要配合名家呢?

這是一場指揮與名家名演爭鋒的精彩演奏,尤其是第三樂章,大師霍洛維茲與霸氣的奧曼第,擦出激烈的競爭,將此曲的張力發揮淋漓盡致。



2012-01-30

Zino Francescatti 擅長透過運弓拉弦表達『悲壯』,或者『如泣如訴』般的情緒,這樣的特殊技巧,成為顯著的個人風格,尤其是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還有沙拉沙泰的流浪者之歌。

老一輩的音樂家,似乎都皆有著無法取代的辨識度(像是 Jascha Heifetz、David Oistrakh..),或者說老一輩的音樂家,對於情感的表達方式,如滔滔江水:例如日本演歌,時常在歌唱間來一段口白;或者男高音如 Caruso、Gigli 的演唱方式,都使人有揪心的感動。

Francescatti 也因為這個純熟高超的技巧,讓聽者對他高度聚焦,如同影片的燈光,瞬時奪走指揮與樂團的風采。



2012-02-11

別於華爾特、馬捷爾的版本,普列文指揮 LSO,在 EMI(黑膠編號:ASD3119)的貝多芬第七號,第二樂章與一般版本詮釋的優美、夢境、哀而不傷有所出入。這裡呈現的抑鬱、壓抑、落漠之情,所謂哀莫大於心死,大概就是這樣。



2012-02-11

Wyn Morris 指揮倫敦交響樂,在 Indenpendent World 發行的黑膠唱片(編號:SYM1/2):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氣勢磅礡,音質出色。Morris 是威爾士指揮家,2010 年往生,他是馬勒權威之一,在 60-70 年代幾乎錄製了馬勒全集。

如同馬勒在自己書信中形容:『如同宇宙震動鳴響般,這已不是來自人世間,而是行星或太陽運轉的聲音』,千人交響曲第一樂章『讚美詩:降臨吧,造物主的聖靈』聲勢壯闊,震聾耳潰,引發激烈情感,讓血液在寒冬深夜沸騰。

2012-02-15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Rachmaninoff:Isle Of The Dead(死之島)/Symphonic Dances(交響舞詩):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美國版(Angel/37158/雲彩天使:甲方/下圖左)及英國版(EMI/ASD3259/後期彩色油票狗:乙方/下圖右)兩張黑膠唱片。



Symphonic Dances(交響舞詩):甲方開場的弦樂退較後方,定音鼓較突出,呈現侵略性;乙方的弦樂在前方,定音鼓在後方,音色暗淡。在 A2 Symphonic Dances(交響舞詩)第一樂章,甲方的弦樂由木管浮現時,音量小漸大;乙方的弦樂音量大聲且一直位居前方。乙方與木管、銅管交相演奏時,雖然爆棚,不過弦樂、木管、銅管的聲音居高不下,失去強弱表現,在弱奏的小動態,也只是感覺到各聲部把音量降低。

甲方的弦樂較居後方,弦樂、木管、銅管的強弱表現較佳,當木管或銅管出現時,弦樂不會一直示強,呈現較生動活潑的演奏。

音量大聲並不表示音質較優。大家都有在車上聽音樂的經驗,當音樂由 CD 轉換為電台時,聲音會突然變大,但並不表示音質變好。

雖然 Angel 是 EMI 的美國公司,不過在這次的比較,Angel 的表現顯然是較為生動的,EMI 在音量上較大,不過演奏的表現較平面。版本方面,Angel 是首版,EMI 二版(第一版是黑白郵票狗);價格上,當然是 EMI 要貴得多。

2012-02-16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Sonny Rollins - The Bridge 日本版(1976 年發行:甲方)及復刻版(2000 年後發行:乙方)兩張黑膠唱片。

這兩張黑膠的錄音差距甚大,大到讓我覺得很離譜。首先是乙方的下半身全部消失了,包括貝斯、薩克斯風、鼓、吉他的低聲部。下半身的消失,使得音量也變小,貝斯退到非常後方,薩克斯風和吉他都變小支了。

Jim Hall 在乙方唱片的表現聽不出來,吉他撥弦變得又緊又乾,沒有尾韻。同樣離譜的事情發生在貝斯,當貝斯的下半身消失後,音場緊縮,訊息量大減,這張復刻片有比 CD 好聽嗎?我保持高度懷疑。

2000 年後發行的黑膠復刻版,幾乎都不另擇唱片編號,而與首版之編號相同,如此一來消費者被矇騙的機會大增,這是很不好的。

『新就是好』這個觀念,在本次版本比較,又再度被打破。我將 Discog 列出的版本附在 連結,供大家參考。

2012-02-19

今晚跟人客聊天,一張貼在黑膠唱片封面的借閱(樂)單,勾起我們的話題。很久以前,在國外的圖書館,是可以借黑膠唱片回家聽的,真是幸福,我們可以從借樂單上看到借樂人的簽名、借樂日期及歸還日期。

聽人客說,他念大學之前都住在台南,台南也有圖書館或學校可以借樂,不過借的是卡帶。

我想起自己學生時代,辦的借書證還要附照片,借書時總會瞄一下書底的借閱單,看看有誰曾借過此書;年終時,也會翻開自己的借書證,在一年裡看了哪些書,哪些書讓我流連忘返,這都是很久的塵封往事了。

2012-02-23

Borodin - Symphony No.2 (Martinon / LSO) : 1959

這張黑膠是 RCA 美國版,不過我的是 mono 版,不是 Stereo..



mono 是許多樂友的門檻,因為按照 CD 的邏輯,沒有理由捨 Stereo 聽 mono 的道理。原因是 mono CD 的音樂訊息量不足,無法傳遞 mono 之美,於是造成樂友的誤會。

其次是許多人以為聽 mono 就一定要使用 mono 唱針。Stereo 針當然可以唱 mono 唱片,這是肯定的。

市面上有許多 mono 版本的黑膠唱片被大家忽略,甚為可惜,mono 當然有其不可取代的美感,例如我手上這張包羅定的第二號交響曲,不一定要安塞美,不一定要 Stereo 才可以聽,馬地農的 mono 版,照樣讓聲音表現得嚇嚇叫。

2012-02-28

【黑膠版本比較】比較 Keith Jarrett - My Song 的美國版(ECM / 1-1115:甲方)及德國復刻版(ECM / 1115/2301 115:乙方)兩張黑膠唱片。

ECM 有復刻片嗎?當然有。否則科隆音樂會怎會源源不絕一直賣呢?以 My Song 開場曲 Questar 為例,乙方的鋼琴聲音明顯壓縮了,擊鍵後的餘韻縮小到不自然,是最大的差別。

(乙方)貝斯有 Punch 但質感糊成一團,鼓的 Hi-Head 是暗淡的,沒有明亮感,也沒有潤澤。薩克斯風出現後,呈現平面狀態。

其實這兩張唱片的封面色澤就有差異,乙方的照片雖然塗上一層亮光膜,不過整體色澤是淡的。

在封面、封底遍尋不著 Copyright 的年份時,請樂友在出手前務必三思。

2012.03.05

原來,LL Cool J 的意思是 Ladies Love Cool J..

2012-03-12

今午有人客來找黑膠,叫做 Clifford Brown 的 Study In Brown。我告訴他所有爵士的黑膠都按照 Last Name 排序,例如 Clifford Brown 就放在『B』的位置,邊說邊帶他到爵士櫃,順手翻了翻,結果只剩同名專輯。遂告訴他:『抱歉賣掉了,你再看看有無其他想找的。』

三小時後,他抱了些黑膠來結帳,裡面有一張竟然就是 Clifford Brown 的 Study In Brown,我說:『你好厲害,是怎麼找到的?』他答:『我找這張好久了,這趟來台南,當然要翻個仔細,沒想到真的找到了,在搖滾區,或許是其他人客上架放錯了』。

『所以你也買了 Bobby Brown?』
『是啊,因為沒有 Whitney Houston..』我兩相視大笑。

2012-03-12

剛才比較了 Clifford Brown -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兩張黑膠唱片版本,分別是 1973 年的日本版,及 2000 年後的超級復刻版(年份不詳)。這張黑膠是精選,獲得 All Music 五星戴冠,曲目選自 1952-1956 的錄音,不過到了 1973 年才正式發行。

由於 1956-1958 才有 Stereo 的發明,因此毫無疑問,這是一張 mono 錄音,mono 的錄音在 1956-60 進入顛峰,所以 1952-54 的錄音,想當然爾並不理想。

但是當唱針放在超級復刻片的那一刻,立刻大笑,因為腦中閃出一個畫面,那就是七百俱樂部裡面畫上大濃妝、黑眼皮的傳教阿嬤..

有許多唱片是拿 mono 母帶透過錄音技術轉為 Stereo,通常在封面會標示:Electronically Enchanced for Stereo,至於是轉換後的 Stereo 好?還是原來的 mono 好,那就因人而異了。

2012.03.12

【歷史上的今天】1966 年 3 月 12 日美國搖滾樂團 The Mothers of Invention 在 Verve 旗下錄製首張專輯 Freak Out! 完成,獲得 All Music 五星、Q 五星、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葛萊美名人堂、Classic Rock magazine:The 50 Albums That Built Prog Rock 第一位、滾石雜誌史上五百大搖滾專輯第 243 位。

Freak Out! 在美國發行時,未受到樂評及樂迷的青睞,美國告示專輯榜只獲得第 130 名的位置,甚至許多樂迷認為這張專輯是依靠藥物的啟發之下完成,專輯名稱是失敗的 LSD 迷幻旅程的稱語。

1972 年 MGM/Verve 被合併,成為寶麗金旗下的部門,為了拯救公司的財務危機,許多 MGM/Verve 的發行都被取消了,Freak Out! 就是其一。Frank Zappa 開始在華納唱片旗下經營自己的兩個音樂廠牌:Bizarre 和 Straight。

Freak Out! 終於在歐洲發行,並影響許多歐洲音樂人,披頭四就是深受啟發而創作出專輯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不過 Zappa 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披頭四只是為錢寫歌的樂團。

Freak Out! 終於還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獲得前述的諸多大獎,成為歷久彌新的曠世專輯。

2012-03-15

【歷史上的今天】1966 年的葛萊美獎,是現代樂豐收的年:Stokowski 指揮 ASO 演奏 Ives 的第四號交響曲,獲得最佳古典演奏、最佳現代樂作品。



Bohm 指揮德國歌劇及合唱管弦樂團,演奏 Berg 的 Wozzeck,獲得年度最佳歌劇錄音;茱莉亞弦樂四重奏演奏巴爾托克的六首弦樂四重奏,獲得最佳室內樂演奏獎;賽爾金的公子 Peter Serkin 獲得最佳新古典藝人獎,他對於現代樂的彈奏詮釋有諸多貢獻。

2012-03-15

雖然 Technics 1200 MK1 是 1972 年製造的,不過八零年代初期,在電子音樂被介紹到台灣之前,台灣所謂的『地下舞廳』(播放交際舞,及一般流行歌曲),其實是使用沒有 pitch 的黑膠唱盤。

當時 DJ 拜師學藝,學的不是對拍,而是音量控制,以及『丟歌』:歌與歌之間,是在合適的點,透過『卡接』方式銜接。沒有網路、音樂資訊貧乏的時代,也鮮少有 DJ 會使用 scratch 接歌。

為什麼會想起這段往事?因為據說現在的 DJ 只要會使用電腦軟體,(電腦)就會自動對拍,所以不需要學習對拍這門基本功夫。因此繞了一圈,DJ 還是回到不需對拍的原點,這是有趣的觀察,因為遲早『對拍』這門『技藝』,會隨著(DJ 對於黑膠的)忽視,逐漸失傳。

2012-03-24

聽一首喜愛的歌,宛如置身天堂,這是正面能量的獲得。不過,喜愛的歌,一定是正面能量嗎?有可能是負面的。正如同聽到一首正面能量的芭樂歌,可能引發負面情緒。

所以天堂和地獄不是二分法,而是抽象的:能夠跳脫狹隘定義,才能來去自如,遨遊於天地之間。

2012-03-25

炫富的發燒友固然為人詬病,不過努力精進自己的音響系統,可以聽出 Bosendorfer 與 Steinway 的差別,可以聽出 Fender 與 Gibson 的差別,就應該獲得掌聲,而且是如雷的掌聲。因為音樂的故事是死的,聲音才是活的。

2012.03.27

全省山歌比賽冠軍唱片:黃連添/賴碧霞 - 茶樹開花 (美樂 / HL-339) : 1967



這是上週在網路以台幣十元標得,賴碧霞老師的唱片越來越稀有,在網路已不多見。幾年前曾向李坤城老師購得乙批黑膠,品項精美。此次有緣邂逅茶樹開花,不期而遇,滿心歡喜。

2012-03-31

【培養聲響能力,就從音量開始】你在聽音樂嗎?你可以再開大聲一點。一張優秀錄音的唱片,可以在第一時間博得樂迷好感,產生美妙的化學反應。可是,音量大聲的唱片,不代表音質好。例如開車時,由電台轉換成 CD,音量變小了,音質卻變好;同理由 CD 轉換成黑膠,音量變小了,不代表音質變差。

因此音質的好壞並非取決於聲音大小,而是在於樂器的質感、聲音在空間裡的變化,還有演奏者的力道,輕重緩急是否清楚自然?

但是,如果不將音量調大聲,這些特徵或細節也就難以聽見。音量調大,優點和缺點都一併放大;小音量的聽音樂,所有細節都被縮小,MP3、CD 及黑膠就聽不出差別。

每張唱片的錄音,其音量都不相同,因此在播放唱片時,應各自調整至適當音量,就能欣賞聲響之美。

2012-04-03

洗唱片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唱片買回家第一件事是先聽?還是先洗?這讓我想起噗浪發起人在 TEDx Taipei 講的一段話,他說地震來時首先是找地方躲或逃,絕不是上噗浪寫:有地震!

不過,如果黑膠沾滿了碎屑泥土,再摻上黴塊,恐怕就一定得洗了,而且得狠狠的洗。感謝老師來訪,這些十吋台灣黑膠,才得有機會洗個澡。

2012.04.04

【黑膠好好玩】美樂唱片與古典唱片一樣,也有『復刻片』的早晚期版本,秘密就藏在黑膠唱片的內標編號及設計(既然有復刻,是否表示黑膠銷量成績斐然?);另外,美樂與鈴鈴唱片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例如我手邊這張郭鑫桂主奏的『山歌行/送金釵』(下圖左:推斷發行年份是民國 52 年),內標中央有『美樂唱片牌』字樣,字樣設計與 Philips 早期 8 字系列的字體編排類似,上方還有『鈴鈴唱片』(唱片編號 HL-223)。



但是唱片編號 HL-225(上圖右:黃福秀主唱北管的『柴進薦林沖』)的美樂唱片『復刻版』(內標註明:民國 61 年 6 月再版),『鈴鈴唱片』四字即自內標消失,美樂唱片的字體,以及內標顏色均已改變。

還有,按照道理,唱片編號越早的『復刻版』,其發行日期也越早。不過美樂唱片 HL-243(下圖左:北管蘭彈戲:薛仁貴回家一、二)的再版日期是 61 年 2 月,編號 HL-244(下圖右:北管蘭彈戲:薛仁貴回家三、四)的再版日期是 59 年 4 月,似乎是越晚發行的唱片越早再版。



2012-04-05

【黑膠好好玩】這個實驗是透過三支不同唱針(A/B/C)在同一系統、環境聆聽 同一黑膠唱片的錄音(檔案形式是 WAV 檔)(A針是0秒至1分,B針是1分至2分,C針是2分至3分),產生以下有趣現象:

1) 雜訊量依序是:A>B>C
2) 音樂訊息量是:A>B>C:A錄音的樂器質感、空間感、各聲部均比其他二者優越。
3) 唱針品質:A>B>C

因此,音樂訊息量與雜訊量成正比。換句話說,當樂友發覺新唱針比之前使用過唱針的雜訊量大,表示其音樂訊息量亦增加。

本錄音 的黑膠唱片是鈴鈴唱片發行的客家語採茶歌:送郎歌,由羅石金、賴碧霞合唱,唱片編號 KL-235(下圖)。

早期台灣地方黑膠唱片的錄音,音質受到許多樂友質疑,因此『使用品質較差的唱針來聽,就不會有炒豆聲』這個說法不脛而走,不過就本實驗結果,使用品質較差的唱針,雖可減少炒豆聲,卻也犧牲了聲音細節,這是因為低劣的唱針,其靈敏度低、資料拾取較少所造成。

2012.04.07

一個問題兒童,通常來自一個問題家庭。而一個問題家庭,通常來自一位問題父親。一個小孩長大後,不會記得你給過他多少錢,而是你陪他共度了多少時光。如果你時常把『沒時間』掛在嘴邊,相信他長大後也絕對是。



2012-04-09

我手上的這張黑膠唱片,並不是上面的麥斯基版本,而是 Stokowski 指揮 Stadium Symphony Orchestra of New York(Everest / SDBR-3016)。

許多樂友在挑選黑膠唱片時,常會有『跳過』的想法,比如說:不認識的『跳過』、封面不美的『跳過』、有刮傷的『跳過』、沒得獎的『跳過』、雜訊太多的『跳過』.. 收錄這首歌曲的黑膠唱片,全部符合上述『跳過』的條件,於是,就被丟在唱片行的角落了。

我把它撿起來,『跳過』刮傷嚴重的 Uirapuru(A1),於是聽到第二首 Modinha(A2),感動不已,決定納為珍藏。

有時候,『我執』會使我們『跳過』或『錯過』許多美好,或許該被跳過的是『我執』,正如多數黑膠唱片的最外圍(也就是 A1 及 B1)的雜訊量最大,所以還未聽到 A2、B2 的美好,就被大家捨棄了。或許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來學習放下『我執』,而不是讓自己一直被它控制著。

2012-04-12

莫札特為鍵盤而撰的六首奏鳴曲,由小提琴或長笛伴奏(KV 10-15),是 1764 年末家族出遊時,在倫敦譜寫的作品。10 月 25 日莫札特受英國皇后夏洛特所託,隔年 1 月 18 日就完成,可見莫札特寫曲速度之迅速。

有些手稿還包括大提琴的彈奏,內容與鍵盤的左手樂譜相同,因此這六首曲目要稱為小提琴奏鳴曲、長笛奏鳴曲,還是鍵盤(鋼琴或大鍵琴)三重奏?於是便產生歧見。

KV 13 的慢板,聽起來是否美麗優雅呢?獻給今天的日落。晚安。

2012-04-13

【歷史上的今天】1961 年 4 月 13 日第三屆葛萊美頒獎典禮在洛杉磯和紐約舉行,Gil Evans 與 Miles Davis 製作的專輯 Sketches of Spain 獲得 Best Jazz Composition of More Than Five Minutes Duration(超過五分鐘的最佳爵士作曲獎)。

為什麼一定要『超過五分鐘』呢?其實獎項的原旨是要頒給優秀作曲家(Composer)。或許葛萊美團隊也覺得這個獎的名字怪怪的,於是隔年更名為 Best Original Jazz Composition(最佳爵士原創作曲獎)。

不過,Best Original Jazz Composition 也僅維持了七屆,1968 年起就取消了,樂友若對這七屆的得獎名單有興趣,可連結至 維基百科。

2012.04.14

陳明章在 TEDx Taipei 的三首演唱曲目:

阿嬤的話(凱達格蘭古調)
青蚵嫂(阿美族古調)
思想起(恆春瑪嘎道古調)

陳明章說凱達格蘭古調失傳已久,能在公開場合吟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阿美族的古調和屏東民謠,形成恆春的耕農歌及台東調,後來又寫成青蚵嫂,所以『青蚵嫂』是源自阿美族古調。

陳明章透過第三首歌『思想起』闡述環保意識,反對八輕造成彰化三百多公頃濕地消失,六輕工程造成濁水溪生態嚴重損害,他在演唱前疾呼,表達沉痛抗議。

急切的月琴,充滿對環境的焦慮,濁水溪的月娘躲起來哭泣,濁水溪的水將乾枯汙濁。大自然今非昔比,要如何向後代子孫來交代?痛心疾首的歌聲,把無奈和主張,一波一波,傳遞到大家的心內。

這是一場彈唱精彩,卻又發人深省的演出。



2012-04-25

一張刮傷的黑膠唱片,平均而言外側刮傷的機率最大,越向內圈,刮傷的機率遞減。這是因為雙手持唱片時,與外緣接觸;其次,當唱片內套破損時,裸片外緣也容易滑出而刮傷。

因此在現場或專輯開場曲前,來一小段介紹或訪談,似乎是個不錯的方式,因為訪談佔住外緣刮傷區域,開場曲向內圈移,刮傷的機率也降低了。重點是,開場曲通常是專輯的首支主打歌,放在最容易刮傷的位置,不但相當危險,一有刮傷之後,也最掃興。

不過,應該沒有唱片公司將此想法列入考慮,這僅是偶然聽到一張在開場曲前,有段主持對話的黑膠唱片,所產生的天馬行空罷了。

(上左)The Who 的 The Kids Are Alright 在開場前有一小段訪談。
(上右)Steve Miller Band 曠世專輯 Fly Like an Eagle,在 A1 同名歌曲前也有一段 Space Intro。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