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老綁的唱片行筆記】May - December, 2012

2012-05-01

黑膠唱片的內套,到底是塑膠比較好?還是紙的比較好呢?

今午在整理唱片時,發現一張裝在紙內套的黑膠,紙內套裂開了,前主人用膠帶把裂開的地方貼起來。不過,膠帶的折角處,卻把膠面刮了好幾道痕,我知道前主人求好心切,想修復紙套裂痕,卻意外將更重要的膠片給刮傷了。

這是題外的分享。其實紙的摩擦係數較塑膠為高,在抽取的過程,膠面容易與紙質發生摩擦,而產生細微刮痕,抽取次數一多,微痕越多,造成聆聽時綿延不絕的細小雜訊。

因此,想要延長黑膠壽命,不妨在紙套內加一張塑膠內套,就從今天開始。

2012-05-01

聽音樂是感性的。不過感性是一個過程,必須要聆聽者靜下心,跟隨音樂的引領。

因此當唱針剛放上黑膠唱片的那一刻,聆聽者的心未定,音樂也才開始,此時理性是遠勝於感性的,樂友不可能在音樂開始十秒,就說:哇!好好聽。所以,在這個起頭,吸引大家注意的,往往不是音樂,而是雜訊,特別是黑膠外圈的雜訊比率很高。

此時若聆聽者依然置身於不易安定下來的環境,雜訊會使心情更為浮躁。因此往往聽不到半首歌,或者半個樂章,就放棄了。

明白這個道理後,樂友在店家試聽時,不妨多給黑膠及自己一些時間,一來心會逐漸穩定,二來音樂演奏所釋放的訊息量,也將引領出一條幸福的聆聽旅程。

2012-05-01

一張生澀難懂的現代樂黑膠唱片,其片況如新的機率很高,原因是曲風偏斜,難尋知音,或許被收藏者聽過乙次後,就成為冰宮的『衛兵片』。

反之,一張眾家必爭的荒島黑膠唱片,因為播放率高,刮傷率及雜訊當然隨之增高。因此,樂友要找到品項如新的荒島黑膠,必須付出數倍代價(無論是時間或價格),所謂:物以稀為貴。

這是黑膠入門,及預算有限的樂友,必須列為考慮之要的門檻。否則,敞開胸懷,走進唱片行,聆聽未知的曲目,將有更多數不清的驚喜,加上親和的價格,等待有心人來發掘。

2012-05-02

今午和老師一起聽黑膠,由維也納八重奏錄製 Kreutzer 的 Grand-Septet,大 London 金標 mono 版,編號:LLP-420。



唱針到內圈時,聲音突然分岔了,我們又持續聽兩分鐘,遂將舉臂器升起,我說:依據曹永坤老師撰著『與天籟對飲』,唱針越向內圈,高頻越容易失真。

老師說:先別急著下結論,檢查唱針是否該清一清?

我清完唱針,再由聲音分岔處播放,竟然正常了。就這樣一路把 Side A 聽完,老師說:清唱針是很重要的動作,尤其是播放二手唱片,更要勤勞清潔,可以延長唱針壽命,提高聲音品質。

原來,簡單的基本動作,如此重要。人客啊!家中唱針是否許久沒有清潔了呢?勤於清潔唱針,就從今天做起吧。

2012-05-04

下大雨,就把音量轉大一點。

稀哩嘩啦的雨聲,產生不少落玉盤的分貝,此時若將音樂的音量轉大,音樂和雨聲會產生消弭作用:雨聲可以阻絕音響聲波傳遞到鄰居,而大一點的音量不但能蓋住雨聲,也能讓音樂細節更清楚。

這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所以,下大雨時,就將音量轉大一點吧,祝大家聆聽愉快。

2012-05-09

古典版本何其多,看得樂友霧煞煞。

相信許多樂友到唱片行尋找古典曲目,都有被眾多版本團團圍住,久久無法下決定的經驗。錄音、指揮版本,加上名家名演、得獎版本,就足以讓樂友眼花撩亂,彷彿置身於迷宮。

聆聽未接觸過的曲目,『第一印象』很容易『誤導』樂友當下立判『喜歡』或『不喜歡』,因為聲波是抽象的,氣氛是抽象的,聆聽者的自信也是關鍵的影響因素之一,於是在『無形』的結合下,聆聽者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影響,而使得與音樂之間的化學反應遞增或遞減。

其實,早上想聽的,與晚上想聽的音樂就不相同,這是顯而易見的,更甭提在不同環境裡聽到的音樂,或者看到的封面。

因此在無形變數下產生的當下立判,對音樂不甚公允。要如何『化無形為有形』呢?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多聽』:針對單一曲目於不同時間聆聽,進而在不同時間、心境延伸聆聽較多版本,都能降低無形帶來的變因。

有趣的是,當聆聽經驗越豐富,就越不易對單一版本產生刻版印象:例如我們遇到新朋友,第一眼也許認為他太胖或髮型太怪,認識久了以後,才發覺其實他還蠻幽默的。

所以每個朋友身上都有自己沒有的優點,『版本』亦然,每個版本都有不同的美,若每個曲目只聽單一版本,或者第一時間就當下立判,那就太可惜了。

2012-05-11

異鄉遊子,誰不想錢多事少離家近?說到返鄉,人人心有餘,個個力不足。1964 年黃西田在『田庄兄哥』坐火車到台北,2001 年林生祥在『菊花夜行軍』騎著風神125回到故鄉。

心像花粉,心不定,在空中飄搖,心定,才能開花結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罡礙,諸法皆空。

早上在『客家新樂園』又聽生祥唱一遍 風神125,有感。

2012-05-15

精選輯的黑膠唱片,是『俗擱大碗』,內容將樂團/樂手所有代表作一網打盡,一張唱片的價格,就可以買到數張專輯之精華,教人不心動也難。

不過,多數精選輯黑膠的曲目數量太多,平均為十二首(甚至更多),因此必須壓縮動態,才能將這麼龐大的訊息量擠進一張黑膠,於是,音質就被犧牲了。

音質下降後,要維持『溫暖的聲音』,有相當困難度。所以回到問題原點:精選輯黑膠,真的『俗擱大碗』嗎?可能就要見仁見智了。

2012-05-28

日前到 DVD 店與老闆聊天:以前老 DVD 的中文字幕選項,繁體中文是2,簡體中文是3,繁體在前面;現在新 DVD 的中文字幕選項,簡體是2,繁體是3。以後沒有繁體字幕也不足為奇,因為大家都看大陸版看習慣了。

老闆說:目前使用繁體中文地區只剩下台灣,以前大陸多文盲,所以推行簡體,好寫好記。不過繁體中文才是正統,要捨棄繁體字幕是不太可能的。

2012-05-30

【大家來聽古典樂】有一天,我在網路看到一篇文章,內容是現在的黑膠唱片行都不進口 Hip-Hop 和 Funk 黑膠唱片,只進口古典黑膠,是不是中年大叔的口袋較深?

當然不是。而且這樣說是不負責的。

首先以黑膠唱片行之立場來解釋這件事:經營一家黑膠唱片行需要成本,包括租金、人事、水電、進貨、耗材等。黑膠利潤微薄,有人願意開唱片行,有人願意買黑膠唱片,都應該獲得鼓掌,不過 Hip-Hop 市場以比例而言確實很小,加上消費者對店家缺乏忠誠度,以上因素加總,就成為該文作者在黑膠唱片行找不到 Hip-Hop / Funk 唱片所產生的怒氣。

其次,我以『時菜』的觀念來解釋:大家都有到餐廳吃飯的經驗,點菜時,有一欄叫做時菜,我們會問:老闆,時菜有哪些?老闆會答:今天的時菜有大陸妹、地瓜葉、空心菜。

這幾年,唱片行裡陸續出現許多平價的古典黑膠唱片,雖有大小不等的瑕疵,不過要找到首版並不難。以『時菜』觀念來說,雖然沒有 Hip-Hop 與 Funk,不過有首版的古典黑膠,有錄音優秀的古典黑膠,價格又便宜。進口商辛苦將唱片辦進來,替消費者省去許多麻煩(競標、轉帳、等待、運費、關稅等),何不給予機會嘗試?

再者,聽黑膠最大誘因就是音質。雖然 Hip-Hop / Funk 的黑膠確實比 CD 好聽,不過古典樂的動態更大,音質差異更明顯,比起 Hip-Hop / Funk,古典黑膠與 CD 之差異更是高下立判。因此,為何不聽古典黑膠呢?

如果答案是:因為我不喜歡古典。那就更弔詭了,因為在大家都大聲疾呼『我痛恨把音樂分類』的同時,又何有『我不聽古典』呢?透過『時菜』的想法:如果時菜只有大陸妹、地瓜葉、空心菜,就別跟老闆說:我要高麗菜。老闆,為什麼沒有高麗菜?

芝加哥的樂友打電話給我:這裡的爵士黑膠好多好便宜啊!我說:那你該考慮暫緩聽古典,多聽些爵士樂,這是『時菜』的觀念。

結論再以『音質』的想法討論:如果要聽黑膠的原因,是因為比 CD 好聽,依照黑膠資深樂友說法,與其按照曲風、曲目去聽黑膠,不如按照『錄音好壞』來聽黑膠,這樣一來,就能在美好錄音的前提,欣賞各種樂風之美,探險更多未知曲目,而不受侷限,這也就是所謂『藝術的多棲性』。

2012-05-30

【日本版黑膠的迷思】要談日本版黑膠唱片之前,要先談『漢字的歧視』。

『歧視』在各個角落,透過不同形式存在。中古唱盤比較好?還是全新的?入門樂友說:當然是全新比較好。中古唱盤就像二手摩托車,怕將來修理費比購買價還高;再者我們對中古唱盤行情不懂,怕被坑錢。

西方音樂的黑膠唱片封面,是英文字較好?還是漢字較好?入門樂友說:當然是英文好,畢竟是西方音樂;而且台版的西方音樂黑膠,音質很差。

我們的自我想像太多,實際瞭解太少。

日本版黑膠唱片,因為封面的漢字,不受到青睞,當樂友挑選時,連試聽機會都沒有給,就跳過去了,這是『漢字的歧視』。怎麼說呢?

以 Deutsche Grammophon 舉例,義大利版、美國版、英國版的 Deutsche Grammophon,比起日本版,在封面上幾乎分辨不出,其實 Original 是德國版,但是樂友買了英國版或義大利版,因為都是西方文字,若無看詳細,也就結帳買單了。既然買的都不是德國版,就不應該單對漢字封面的日本版產生歧視,認定日本版比較差。

如此說來,日本版比較好囉?這問法是單方面的,反過來問:英國版比較好嗎?義大利版比較好嗎?當然沒有好壞之分!因為英國版有英國版的美,義大利版有義大利版的美,日本版當然也有日本版的美。

樂友說:我聽過日本版,聲音不好。
我問:您聽的是哪一張?幾年版?
樂友說:日本版就是日本版,哪還有分幾年版?
我說:同一張錄音,德國版有早期版與晚期重發版;英國版有早期版與晚期重發版,美國版有早期版與晚期重發版,日本版當然也有早期版與晚期重發版。

如果您聽過同一張 RCA 錄音的陰影狗與邊狗,您也會說邊狗的錄音不如陰影狗,那是因為邊狗是晚期版本,與母帶距離較遠,所以(比率而言)母帶失真或後製較陰影狗為多。同理,若您聽的是日本版的晚期重發版,聲音或許就不理想。所以,聲音好不好,跟發行年份早晚有直接關係,跟國別版本較無關係。

樂友說:我喜歡英國版。
我說:音響系統調整的傾斜,會造成樂友偏食。健康的音響系統,要能欣賞各種版本、各家廠牌之美,與其挑剔國別、廠牌版本好壞,不如審視自己的音響系統,是否因缺乏調整而造成偏頗。

七零年代的日本版黑膠不難尋找,價格比頭版及目前市面的全新復刻版要親和許多,音質上,比起八零年代以後發行的復刻片,七零年代的日本版黑膠當然要好上許多。

由於民族性的關係,日本版黑膠的片況也多保存優越,以上都是吸引樂友之優點。下次在唱片行邂逅日本版,應該多多播放試聽,就能消除偏見。

2012-05-31

最近重看押井守導演的電影『攻殼機動隊』,靈魂在軀殼這個框框裡,而軀殼在房屋的框框裡,房屋在國家的框框裡,國家在地球的框框裡。

惟有音樂、電影等形式之藝術,能讓人在欣賞時刻出神,獲得短暫的自由。因此就別再將自己困在某種音樂,或者藝術類型的框框裡了,有感而發..

2012-06-07

前晚到老師家拜訪。除了聆聽我帶去的黑膠(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蕭提、Stan Getz - Jazz Samba、Billy Joel - Glass Houses),老師播放了:

1) Horowitz - An Historic Return at Carnegie Hall
2) Nielson - Symphony No.4 (Karajan / BPO / DG)
3) Rachmanoniv Plays Rachmanoniv (RCA)
4) Eagles Live : 1980
5) 忘記抄曲目的爵士搖擺樂
6) Horowitz in Moscow



此次音響調整課的重點是『空間感』,受到曹永坤老師『與天籟對飲』啟發,世界名音樂廳排名依序:維也納愛樂樂友協會大廳、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大廳、波士頓交響音樂廳,在三大音樂廳錄製的黑膠唱片為數眾多,Vienna 如早期的西敏寺、Wilhelm Furtwangler、Clemens Krauss ,二次戰後的 Karl Bohm、Herbert von Karajan;阿姆斯特丹如 Philips 的 Bernard Haitink;波士頓如 Charles Munch 和 Arthur Fiedler,其優秀錄音品質,與音樂廳有直接關係。

Carnegie Hall 只排名到第五,不過 1965 年 Horowitz 在卡內基的 Live,彈奏功力無需討論;空間感、強弱力度、踏板、琴音消散餘韻等細節,皆臻於完美的呈現,這套黑膠唱片已聽過 N 回,每次聆聽都有嶄新喜悅。

其次發現老師家音響音量是我平時聆聽大音量的兩倍,在這樣大音量前提,細節自然放大豐富,不過對於調整未成熟之系統,這樣的大音量是需要努力挑戰多時,才能達到。

調整音響系統沒有撇步,僅是將心中對聲音的想像,透過音響傳達,就像雕刻,一點一滴將塑像呈現,調整音響是一門持續不斷的功課。要如何讓人客體驗到我對黑膠唱片體驗到的幸福和感動,那就是我要努力的功課了。

老師家的火龍果開花了,香味溢滿花園,就像美麗的音符,在空氣飛舞。

2012-06-26

如果一位愛聽歌的年輕人(不是愛當漏卻少聽歌),平均每日聽歌由一小時增加為超過2小時,那麼他會不會開始每月增加購樂預算?如果會的話,要怎麼讓新樂友培養愛聽音樂的習慣?甚至聽『各種』音樂的習慣?

數位的進步,是否提升了新樂友的聽樂時數?這讓我想到另一個問題:當音樂太易於取得,是否會比較不易珍惜?是否會忽視其他更多音樂?

這是一體兩面。至少數位進步,讓樂友能上網查詢,與新音樂快速產生連結。不過這個連結也有可能是負面的,例如查到的評價如果不佳,亦可能直接放棄試聽機會。

如果數位的進步,會提升新樂友的聽樂時數,我是贊成的。因為這是橋梁。如果沒有這座橋,要新樂友直接進入類比,是不紮實的:類比的不可複製,不易取得,聲音的重建,需要龐大的聆聽經驗,以及藝術鑑賞力作為基礎。

所以,當 Amoeba 每月都來一次唱片封面趣味展,或者折扣戰,或者唱片行節,雖然都會造成亮眼業績,但是長年以來,餅還是持續萎縮:市場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讓新樂友增加聽音樂的時間,甚至聽『各種』音樂的時間,才是在位者需要認真著墨之處。

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一位愛聽歌的樂友走進一家實體唱片,他能待的時間就是他能聽歌的時間,那麼,要如何增加他聽音樂的時間,甚至聽『各種』音樂的時間?也就是說,要如何延長他待在實體唱片行的時間呢?

站在業績的角度,如果老闆能賣到讓客人去領錢,那就得分了,人客也因為收獲滿滿而得分,這是雙贏;不過,站在長遠立場,我還是認為能讓人客待在唱片行的聽歌時間越久,而且下次還願意光臨,才是勝利。

回過頭來想,如果網路上可以試聽更多、價格更便宜、省騎車省往返時間、也有延伸聆聽的文字介紹,那麼,是什麼原因,要讓年輕人非走進實體唱片不可?

我認為答案是人,而不是唱片。

當然樂友走進唱片行的目地就是要買唱片,不過人的重要性要排在更前面,怎麼說呢?比如說,他在實體唱片行會遇到其他人客,會聽到談論話題,尤其是自己不知道的音樂;但重點是,他會聽到老闆介紹陌生音樂、播放,然後聽到音樂、音響,然後產生討論。

甚至是自己已耳熟能詳的音樂、音響,卻有不同的聆聽角度。

也就是說,在實體唱片行的『聽』和『說』,要比『瀏覽』、『點閱』的時間長,『聽』和『說』是類比,是實體唱片行的優勢。

那麼,要如何展現實體唱片行的優勢,也就是增加『聽』和『說』,增加樂友聽音樂的時間呢?

2012-07-04

水果栽種的進行步驟,需要觀察葉子,農夫觀察葉子的顏色,就知道水果熟成程度。聽黑膠也同理,看到人客挑選的唱片,店員就要知道即將展開的話題和介紹。

2012-07-08

綁:請問您平常都聽什麼樣的音樂?
客:好聽的。

2012-07-11

黑膠唱片在播放時,能否呈現生命力?一種無可取代的張力?這樣的生命力與張力,產生致命吸引力,頓時讓聊天聊地的我們,不知不覺閉起嘴巴,收起話題,打開耳朵。

到了歌曲三分之二處,音樂訊息量如雪片般飛奔,雞皮疙瘩站起來了,心頭感動如泉湧,湧進淚線,在決堤之前,傳達給大腦負責感性的區域,區域擴散,一直擴散,直達頭頂,頭頂感到一陣酥麻,還有不知名的昏眩。

最後一刻,聽見休止符。身體早已僵直,不知不覺,又張開嘴巴,口渴,想喝杯水,卻又聽見自己說:不錯。

2012-07-12

昨晚老師來訪,與我分享一個故事:前幾天他到台北,順道拜訪一家黑膠唱片行。一進門,看到黑膠音響系統,問:『老闆,請問您這裡可以試聽嗎?』

老闆說:『單價一百元以上的黑膠都可試聽。』

結帳時,老師抱了五十張黑膠到櫃台。老闆說:『你買的黑膠裡,有六張低於一百元的黑膠,可能有程度上的刮傷,要試聽嗎?』

老師答:『不是一百元以上的黑膠才可試聽?』

老闆嘆口氣,請老師喝茶:『以前店裡每張唱片都可試聽,可是有些客人乾脆每天來聽最低價位的黑膠,抱一疊,聽一天,也嫌一整天,最後買一張』。

老師對我說:『故事說完了:這個惡果,是前面人客種的惡因。所以,如果你一旦開始制定規則,記得解釋。』
『另外,如果人客進入店內沒有交流,那也可能是前面的惡因,不必氣餒。不過,你要時時提醒,反省自己。』

我知道了。

2012-07-12

是 Larrocha 為我開啟這扇門,西班牙大作曲家 Soler 的鍵盤(大鍵琴、鋼琴)黑膠唱片,成為我的收藏名單。初次聽到 Larrocha 在 MHS 發行的鋼琴奏鳴曲集,驚豔不已,接連數日反覆聆聽,幸福之情油然升起。

Soler 常與另一位義大利大作曲家 Scarlatti 相比,Scarlatti 為鍵盤而作的奏鳴曲通常是一至二個樂章,Soler 則多樣化,約三至四樂章。

Soler 的西班牙風格濃厚,令我著迷。底下這張圖,是 Puyana 早期在 Philips 發行的 Soler 大鍵琴奏鳴曲,單張 LP 做成三開封套,十分受到唱片公司重視。

這是優秀的大鍵琴錄音,當唱針放下那一刻開始,對於大鍵琴的生澀印象,隨著唱片的轉動,而改變。(原本想在 YouTube 尋找聲音連結,最後因為過度壓縮導致的聲音不良而決定放棄,還是附上圖片,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2012-07-13

有三位樂友,分別於不同時間到老師家聽音樂。第一位樂友讚嘆:『您這對喇叭真好聽』;第二位樂友豎起拇指:『這擴大機果然名不虛傳』;第三位樂友好奇問道:『請問您是用什麼品牌的唱針?真是厲害』!

三位樂友聽同一組系統,卻有完全不同的見解:我們自我想像太多,實際瞭解太少。

事實上,音響系統不是家電,頭痛換頭,腳痛換腳,就可解決。音響系統需要依靠調整,調整是很重要的一門功夫,主人必需長時間聆聽系統發出的聲音,跟系統長期相處,才逐步調整出聲音。

並不是聽到不喜歡的聲音,就將自以為可能有問題的機器汰換。因為系統之間,以及環境,是環環相扣,牽一髮動全身。如果不瞭解這個道理,即便是買了名家名器,到頭來還是淪為被更替的命運。

婚姻亦復如此,即使婚前是大家閨秀、富商豪門,若不深諳此道,離婚率不高才奇。所以,許多樂友在尋尋覓覓,尋找匹配的音響系統之前,要先調整心態,才是王道。

2012-07-16

E. Power Biggs Plays Mendelssohn in St. Paul's Cathedral (Columbia / MS 6087):1959

如果將大鍵琴形容是咖啡的果酸,那麼管風琴就可以是咖啡的苦味。



管風琴將聲波迴盪在教堂的每個角落,就像咖啡的苦味散播在味蕾。苦味回甘了,身體也彷彿置身教堂,在管風琴的迴響中,悸動連連。

2012-07-17

Horowitz Plays Rachmaninoff : Sonata in B, Op.36

今晚老師來訪,告訴我一個故事:Rachmaninoff 寫完 Sonata Op.36 時,拿給 Horowitz 彈。結果,霍洛維茲說有些地方太難了,建議拉赫曼尼諾夫刪除。

Rachmaninoff 回家想半天,決定聽從 Horowitz 的意見,刪除一頁多的樂譜,也就是現今大家聽到的『簡易版』。不過圖片裡的這張黑膠,卻是當初未刪除前的『完整版』。

師:『你聽你聽,這邊就是被刪除的部份』
我:『哇!速度好快!』

聽完技巧性的第一樂章,以及浪漫的第二樂章,就像吃了一道一道的大餐,好滿足。。

2012-08-23

【版本比較】Japan : Gentlemen Take Polaroids 兩張英國版(A 編號:V 2180 / B 編號:OVED 138)黑膠唱片。

這兩張黑膠內標不同,放上唱針一聽,發覺 A(1980 年版本)鼓 Tone 較有 punch;不過 A3 - Burning Bridges 開端的電子聲響,B(1984 年版本)的錄音卻又較清楚。

八零年代已進入數位錄音,加上兩張唱片版本僅差距四年,母帶不太可能差別太多,因此推測可能是後製或刻片的不同,所造成之差異。但是這樣的差異,並無優劣之分,母帶年份相近的錄音,反而呈現不同特色,增添欣賞樂趣。

九零年代進入電腦刻片後,刻片師就逐漸消失,因此八零年代的黑膠唱片,仍可覓得其錄音特色。搖滾樂因為大量的鼓與合成器,因此聲音判別需要技巧。

依據網路資料:首版的 Gentlemen Take Polaroids,封底曲目的 A3 印錯了,正確是 Burning Bridges,卻印成 Some Kind Of Fool 了,所以,趕快檢查一下自己的收藏,是否是首版唱片吧。

2012-09-08

Stefano Donaudy(1879-1925)是義大利古典歌曲作曲家,來自法國父親與義大利母親的家庭,雖然關於他的資料文獻鮮少,不過其首部創作歌劇 Folchetto,及生涯代表歌曲之一 Vaghissima sembianza,創作日期都指向 1892 年,當年 Donaudy 只有十三歲,實在是非常早熟的古典作曲家。

師事巴勒莫音樂學院主任 Guglielmo Zuelli(早年是普契尼音樂作曲的競爭對手之一),Donaudy 為攢取生活費用,亦兼差擔任歌唱老師、家教,也在西西里較富裕的家庭中負責伴奏樂師,最終仍成為偉大的作曲家。

雖然 Donaudy 也有室內樂及管弦樂作品,不過仍以演唱歌曲為主要創作,大部分均與詩人胞兄弟 Alberto Donaudy 一起完成,Alberto 的詩詞也反映當時社會之文學風格。

1918 年透過 Casa Ricordi 古典唱片公司發行的 36 Arie di Stile Antico 留聲機唱片精選輯(1922 年再版),Donaudy 的音樂得以保存至今,沒有絕版。另外一些歌曲如 Vaghissima sembianza、Spirate pur, spirate、O del mio amato ben、Amorosi miei giorni,在義大利聲樂演唱家 Enrico Caruso、Beniamino Gigli、Tito Schipa、Claudia Muzio、Luciano Pavarotti、Rosa Ponselle,現代演唱家 Arleen Auger、Marcello Giordani、Sumi Jo、Andrea Bocelli 傳唱下,持續在演唱會曲目單出現。

這些歌曲擁有難度的演唱技巧,需要成熟歷練、豐沛情感、優雅和弦,才能產生撥動心弦的悸動,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Rosa Ponselle 在 1954 年演唱的 O del mio amato ben..



2012-09-10

大家有沒有觀畫經驗?

欣賞畫作不是走馬看花,有共鳴的畫會讓欣賞者駐足良久,從構圖、筆觸、脈絡、節奏、畫風、層次、色彩、餘韻、想像、啟發.. 有好多細節得以細細咀嚼。

所以有共鳴的畫,會讓人駐足一下午,久久不忍離去。

聽黑膠唱片也是同理。如果播放一張黑膠唱片,大家就坐回電腦前面,或者寫功課、做家事、聊天、看書,聽音樂這件事,就變成走馬聽花,越聽越花。

下回聽黑膠,嘗試一下什麼都不做,把電腦關機、手機關機,坐在音響前面,也不要看書,把嘴巴閉起來,眼睛閉起來聆聽,記住要聽完一整面,一定會產生不同經驗與感受。

2012-09-10

小叮噹有句名言:銅鑼燒的缺點是什麼?
答案是:吃掉就沒有了。

星雲大師最近有一場談話,提到:青春是可以永駐的。翻譯成黑膠語言,意思說:咖啡喝完就沒有,銅鑼燒吃完也沒有了。可是,如果音響系統調整好,從老唱片傳遞的歌聲,甚至得以聽見演唱歌手的節奏、氣息、呼吸、乃至於情緒、心靈。

這是超越時空的音樂對話,聆聽者得以透過調整得宜的音響聲音,與唱片裡的演奏者、創作者面對面,這,就是青春永駐。

許多朋友前些日子想買黑膠唱盤當作父親節禮物,因為家中仍留有許多老黑膠,於是希望能喚起老父親年輕時的回憶。

結果唱盤買了,黑膠也播了,發現老歌並不好聽,於是逕自下結論:還是回憶最美。

其實並不然。老歌不好聽的原因不是唱片錄音不好,而是音響系統缺乏調整,還有長時間的相處。老歌老黑膠幾乎都是首版,錄音當然好,再者唱盤不是家電,不是買來擺著插電就會好聽,許多人都想錯了。

因此如何使老黑膠青春永駐?如何透過音響調整,讓老歌手與作曲家青春永駐,跳出喇叭,穿越時空出現在面前?就需要好好著墨了。

2012-09-29

今晚耳朵吃了好多音樂
啊!我的耳朵變胖了。

2012-10-12

前任黑膠主人塗了油性洗劑或是保護膜,經年累月,膜劑氧化剝落在溝槽。自昨晚已透過唱針刮讀,現在要刮第七次,按照刮下來的量,可能要朝十次以上邁進。

2012-10-17

唱針要放上去那一刻,聽見摩托車由遠而近。就這樣拿著唱頭,站在唱盤前,等到車子駛離,才放下唱針。

啊!原來我也會這樣,為的是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第二樂章的雙簧管獨奏,以及提琴撥奏,在這美麗的夜。

2012-10-23

小時候常聽前輩說:聽音樂哪來那麼多廢話?聽就對了。長大後,覺得如果不瞭解背景哲理,那麼到底在聽什麼?現在,又回到小時候,越來越把時間花在聽音樂,漸漸疏於查資料。未來呢?我不知道。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心境啊。

2012-10-23

剛剛在 Wikipedia 發現 Adele 的 21 銷售量 超過兩千五百萬張,這是繼 2002 年 Norah Jones 首張專輯 Come Away with Me 之後銷售最成功的專輯,超過 Madonna 的 Like a Virgin、Michael Jackson 的 Off the Wall、Prince 的 Purple Rain.. 如果她出生在類比時代,真不知會發生什麼事..

2012-11-08

傍晚散步,巧遇蝴蝶破繭而出。
請教蝴蝶如何能蛻變?
蝴蝶說要先學會吐絲

我說吐實很難
在我的世界
我以為戴面具就可以蛻變

蝴蝶說吐絲前
要閉關自修

欣賞自己的美

我說在我的世界
吐實前後
都是醜陋的
如果我還是毛毛蟲

2012-11-17

左邊喇叭發出持續不斷的雜訊。清潔唱針後,確定不是唱針。於是,先更換播放中之黑膠,確定不是黑膠溝槽毀壞。接著將左、右喇叭對調,播放之,仍是左邊喇叭發出雜訊,所以也不是喇叭出問題。

箭頭指向擴大機,是前級?還是後級?

打開後級主機板,阿娘喂,灰塵如北海道的雪,厚厚的覆蓋在 IC 板,大概可以確定問題是後級,還是找出工具,將面板清潔之。

接著搬出主動式喇叭,更替後級與原喇叭,接在前級之後,因為明日是周六,要供應人客試聽。

喇叭接好後,放上黑膠,雜訊竟然還是從左邊喇叭,依然故我的,目中無人的,又出來玩了。

這下好了,誤會後級。把前級換掉,問題終於解決。左邊喇叭出現雜訊,最終問題是前級,我學到什麼:問題不一定如表象之呈現。當問題出現,不能依照表象、想像力,或者過去經驗做出結論,不能單向思考,也不要妄下斷語。

2012-11-22

綁:既然你喜歡冰冷的電音,為什麼還要黑膠溫暖的聲音?
客:因為我要製造冰火五重天!
綁:..(*^&*%$%$#&()_..
客:外表冷漠~內心狂熱~那~就~是~我~~~~

2012-11-22

音響系統出現問題,極有可能也是樂友轉換興趣跑道的時候。這與一般認知相反:在許多領域,極為匱乏的是軟體,可是在黑膠方面,硬體不但可以左右膠友的軟體收藏方向,甚至可結束膠友的收藏生命。

相同環境,透過不同系統,同一張黑膠可以呈現全然不同的表情,音響系統扮演關鍵的『傳達者』,主導音樂與聆聽者之間的化學反應。因此,如果黑膠唱片是書本,是學問;那麼搭配得宜的硬體,在黑膠領域則如同良師,在樂之海擔綱傳授給樂迷之大任。

所以,藐視學問或良師,最後將懵懵懂懂,不得其門而去。這也就是為什麼極端的『音樂派』,或者『音響派』之樂友,總是隨潮漲退,無法平靜的原因。

2012-11-27

買黑膠,就是王道?

幾週前,朋友委託要找電音黑膠,我問:你聽得出電音黑膠與電音 CD / 電音 MP3 的差別嗎?

支吾之後,答:聽說黑膠是類比,較溫暖。
再問:電音作曲家透過數位創作,再轉黑膠,原始檔案是數位檔,為何溫暖?為何不尋原始檔案?

再次支吾,答:黑膠封面較大、拿在手上有真實感、比較有經驗。
問:音樂不是拿來比大小、比輕重、比老幼,而是拿來聽的,對吧?

不是拿來聽的黑膠,聽不出音質的黑膠,即使買了,也不是王道。您知道嗎?並不是所有的黑膠,都是溫暖的,所以聽不懂黑膠,卻買黑膠,聊黑膠,把黑膠當成跳板,附庸風雅,都不是王道。

2012-11-29

擴大機隨著時光流逝,電路板也逐漸老舊,而產生漏電現象。此時若擴大機沒有自動斷電系統,直流電將進入喇叭,將線圈燒斷,造成音頻的消失。

趕緊檢查一下音響的擴大機,有無自動斷電系統。修理面板漏電事小,若造成喇叭毀壞,那就茲事體大了。

2012-12-04

人一老,毛病就多,機器亦復如此。雖然機器總是老的好,但最近老是出毛病,過年是不是也要幫音響系統安太歲啊?

高音線圈燒掉,送修好多天,臨時組了備用系統,播放 Wuhrer 在 Vox 錄製的 Schubert Piano Sonata,唱針放下去,又是左邊喇叭發出接觸不良的訊號。

斷斷續續了一整個 A 面,檢查喇叭接埠,清潔過後,沒有改善。檢查主動式喇叭音量旋鈕,也無接觸不良,檢查唱針,更換唱片,檢查唱盤輸出。左思右想,苦無對策。

要忍耐這毛病繼續聽音樂嗎?似乎在考驗耐性。最後,隨手將擴大機面板的 Phono 鈕與其它按鈕切換數次,問題竟然解決!要醫治老機器的問題,果然不易啊。

這下子有音樂可以聽,但也有更多事要忙了。

2012-12-13

古典樂與現代樂的分水嶺,跟第二次工業革命有沒有關係?
1870-1914 : 第二次工業革命
1886 : 賓士專利摩托車,世界第一輛汽車。
1893 : Dvorak - New World Symphony
1893 : Tchaikovsky - Pathetique Symphony(這是柴可夫斯基的遺作)
1906 : 愛迪生發明鎢絲電燈泡

我的意思是說,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為分水嶺,畫分現代樂與古典樂的原因,是因為人類的生活形態有了重大改變。汽車的發行,增加人與人的距離;燈泡的發明,使日落而息的地球走向不夜城。

這個改變,深深影響現代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及方向。站在這個角度,年輕人不聽古典樂,不欣賞精緻藝術,是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所處環境,早已不是農林漁牧。

但是,也因為如此,古典樂才能提供更多的想像(冥想)空間,以及時光隧道,只是大家脫離大自然太久,早已忘記要怎麼入門了。

2012-12-18

黑膠唱片會變成骨董嗎?變成骨董之前,因為六年級客群無法承接五年級,成為黑膠唱片市場的主力客群,所以我總說,十年之內,黑膠唱片行就要消失了,不必等到黑膠變成骨董,而是五年級與六年級的黑膠客群中間,這個非常大的斷層。

我認為接觸過黑膠唱片的六年級,其最大族群就是 DJ。我所謂的 DJ,是接觸過黑膠唱片,有過兩台唱盤及一台混音器的 DJ,臥室 DJ 也算。由於 DJ 音樂錄製形式轉變成數位,這些 DJs 的唱盤都荒廢在家,很可惜。

其實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二手的首版古典黑膠唱片,價格低廉(平均在 100-200 台幣),對於想入門的樂友,應該有很大的吸引力,也許樂友會認為自己對古典不甚熟悉,無從著手,我建議可從旋律優雅的鋼琴奏鳴曲(獨奏)開始聆聽:蕭邦、貝多芬、莫札特、海頓、舒伯特、李斯特、德佛札克..

我近日致力將鋼琴獨奏播放給不聽古典的六年級樂友,有趣的實驗是:剛開始要說服他們時,絕大部份都出現排斥心態,一旦經過播放,會買回家的機率高達八成。

換句話說,其實古典樂並不艱澀,只是心理的門檻。所以,家中有唱盤正在荒廢中的 DJs,下回到唱片行,不妨請老闆推薦古典黑膠,這些唱片才是正港名副其實的『便宜又大碗』。

2012-12-19

面對陌生唱片,為何只能憑直覺選封面?

偏向某種設計風格的封面,一定也是類似風格的曲風。這是一般樂迷面對陌生唱片時,所產生之共識。

然而,我要問的是:如果唱片公司在發片前,對專輯信心滿滿的話,除了重視封面,是否更應該重視錄音?畢竟音樂是用來聽的,而非用來看。

所以,錄音良好的唱片,即使陌生,為何不給自己一個試聽的機會?

大部分樂迷都會回答:對呀!只不過大部分的唱片行很少提供試聽。其實在台灣,有許多二手黑膠唱片行是主動提供試聽服務的,既然可以試聽,為何需要看封面來決定要不要買呢?

然而大部分樂迷又有疑問:不是有網路可供試聽嗎?上網試聽就好了。

弔詭的是,這些上網試聽的樂迷均不知如何判別版本:如果上網試聽就可以滿足耳朵,那麼下載就好,何必大費周章到實體唱片行呢?

2012-12-22

今晚老師蒞臨小店,言談間感嘆:台灣的店,人文味道越來越淡薄了。

什麼是人文味道呢?

老師說:人客走進來,要找的是老闆,比方說:老綁,最近聽了什麼好聽的音樂,介紹一下吧。然後你把近日聆聽心得,與人客交流,這就是有人文的味道。人客踏入店內,除了消費,還需要老綁提供專業的音樂響宴,畢竟未知的音樂領域太廣泛,老綁的職業就是幫人客聽,聽完之後歸納心得。

那,什麼是沒有人文味道呢?

老師說:人客走進店內,只見結帳僱員,問:有無可推薦的古典樂呀?僱員答:都在架上,找不到就是沒有了。

可惜的是,由於店家與樂迷的互動日趨減少,遇到熱心的老綁,年輕的樂迷反而產生壓力而大喊吃不消。許多冷酷的樂迷,選擇關閉與老綁的互動機會,而回答:我看看而已。

時代變遷太迅速,買賣雙方之間的信任,到哪裡去了?老師又問:音樂是聽聽,而非看看,所以,要如何將年輕樂迷對黑膠的迷戀由視覺轉為聽覺呢?以及,要如何讓樂迷了解這個即將消失的人文風格,其焦點是放在黑膠唱片,而不是價格及八卦?

嗯.. 老師給了我一個很難,卻一語道出問題的功課。世代鴻溝,真的不易啊。

2012-12-26

Mono 與 Stereo 的唱片,你聽得出來嗎?

絕大多數樂迷,只要被告知:這張唱片是 Mono(單聲道)版本。就選擇先跳過。但是,以目前黑膠初入門的樂友,比例而言,所選擇的入門音響系統,要聽得出 Mono 與 Stereo 之差別,我打一個問號。

當然,因為初入門的黑膠樂友,亦因為判別不出 Mono 與 Stereo,於是在試聽與購買上生冷不忌,這正是『見山是山』的第一步。舉例說明:大家檢查一下自己的披頭四黑膠,封底的註明是 Mono 或者『透過技術將 Mono 轉換成 Stereo』?這兩者的母帶均為 Mono。

那麼,聽得出 Mono 與 Stereo 的差別,就屬入門樂友了。大部分捨棄 Mono 黑膠的樂友,除了欣賞不出其美好,另一個佔大部份的原因,是心理因素。

也就是說,因為心理判定 Mono 代表『不好聽』、『音質差』、『落伍』等標籤,於是自動放棄試聽機會,拒之千里。這正是『見山不是山』的第二步。

其實 Mono 黑膠唱片,大部份都好聽,『非常好聽』者不在少數。我舉證兩例:Stereo 發明後,Mono 仍持續發行十年,直至 1968 年式微。如果 Mono 不好聽,應該在更短時間消失,而非繼續受市場青睞十年。

其二,Mono 黑膠就像黑白照片,在情緒張力之表現,Stereo 無法像 Mono,在暫態呈現衝擊力所表達的美感。於此,想起日本 Stereo Sound 主編菅野冲彥在某一集專訪 Mono 黑膠唱片播放家,走進聆聽室,發現播放家竟用兩對(四個)揚聲器來聆聽 Mono 黑膠。一般樂迷之邏輯,認為單聲道代表左右聲道相同,因此使用一支揚聲器聆聽即可。

但是播放家卻透過四支揚聲器播放 Mono 唱片,邀請菅野冲彥聆聽:結果 Mono 美感展現無遺。

因此,並非是 Mono 唱片『不好聽』,樂友們的音響系統,是否還有更多的進步空間?認真調整硬體系統,努力呈現 Mono 黑膠之美,享受 Mono 黑膠帶來之美,這才是『見山是山』的第三步。

2012-12-27

為什麼不一定要聽黑膠?

前文曾述,聽黑膠之核心價值在於聲音,如果聲音呈現不美好,黑膠即可被取代之。

本文要談的是,黑膠硬體系統對聲音呈現所造成的影響。

樂友們有無更換硬體系統之經驗?每經更變,聲音即呈現不同風貌,同一張黑膠唱片,細節也隨之迥異,玩味之餘,固然享受樂趣,但是,在屢屢更換音響系統、調整聆聽空間和唱盤、音響系統,一次又一次探索(同一張黑膠唱片)錄音之不同面向,總是想要有一天,能得以一窺錄音全貌。

由此反證:其實黑膠唱片的錄音並無不好(復刻片不在討論範圍),而是硬體系統搭配、空間及系統調整,到底能否將軟體的全貌,發揚極致?

弔詭的是,許多樂友將黑膠唱片買回家後,聽到不甲意,就把責任怪罪於唱片的錄音不好,而不是硬體系統、聆聽環境需要進步。

所以,當音響系統、聆聽環境能呈現出黑膠與其它載體(CD, MP3)之最大差異時,『聽黑膠』當然是『聽音樂』無法取代的不二法門;反之,當音響系統、聆聽環境呈現的聲音,與其它載體(CD, MP3)幾乎無異,那麼黑膠就變成可聽,可不聽了。

2012-12-29

這是這個月第三次燒掉高音,第五個線圈。
因為之前燒過四個,於是這一次,我本能的,知道又燒掉了一個。
每燒掉一個,對於硬體的領域就更前進一步。
然而,未知的還有更多更多,在等著我。

2012-12-30

一位大學生打工買了人生第一部摩托車,由於『買機車送大鎖』,於是騎了三天後,大鎖被剪開,車子被偷了。

老闆說:大鎖是送的,所以都是大陸製。摩托車被偷,大學生會報警,大鎖被剪開,他會換鎖,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而且他還會再來買一次車。

這件事告訴各位父親一件事:如果你沒有克盡在家庭扮演的角色,你的孩子就會在社會上,受到血淋淋的遭遇。

2012-12-30

新年新希望。

我希望聽搖滾及電子音樂的黑膠樂友,至少能擁有一張錄音不錯,又便宜的古典黑膠。因為比例而言,古典與爵士樂的黑膠錄音較能帶領樂迷探索錄音之旅。那為什麼不是希望他們能擁有的是爵士?而是古典黑膠呢?因為古典黑膠目前價格便宜太多,爵士黑膠太貴了。

2012-12-30

2012 是收穫豐饒的一年,感謝老主顧、新同學,願意與我分享家裡音響系統,從聆聽、討論,然後參與調整、擺位,心得滔滔不絕。

感謝系統發生故障,讓我展開音響搭配的聲音之旅;硬體與軟體之間相互輝映,我產生許多想法,這些想法,也和人客互動,堆疊成有趣的經驗,以及分享。

感謝源源不絕的寄賣支援,這一年聽了無以計數的黑膠唱片。我時常在大半夜聽到淚流滿面,百感交集,就像現在這樣。

感謝家人支持。

2013 年前夕大掃除,店內擺設也將改變,半年來的計畫步入執行,希望帶給老主顧煥然一新的感覺。Thank You 2012, Welcome 2013 !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