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音樂與音響

黑膠好聽?還是 CD 好聽?

在一位想要移民的人面前,比較移民前後之差異,比較到最後,結論往往是:『台灣還是比較適合我』。

原因是『新生活不敵舊習慣』。

所以大多數人傾向於『定居台灣,出國旅遊』。因此,在『想要入門黑膠』的數位樂友面前,比較黑膠與 CD 之間的差異,其實是很冒險的。

現場好聽?還是黑膠好聽?(轉載自『古典音樂第八集(1992年10月號):音樂廳音響與世界著名音樂廳介紹(中)作者:曹永坤』)

波士頓交響樂廳中音域500至1000赫茲的滿席殘響是1.8秒,低頻125至500赫茲是2.1秒,低音的解析力分離度很好;高頻華麗,擴散性良好,不會有任何刺耳的感覺。我在波士頓所聽的節目是湯瑪士(Michael Tilson Thomas,目前任 LSO 倫敦交響樂團指揮)所演艾伍士(Ives)的交響曲<假日 Holiday>。由於作品的前衛性,在該廳所發生的音響顯得格外清晰,樂器的定位有似在聽高傳真的身歷聲唱片。

這話說起來有點顛倒,好的錄音應該像在現場聽的臨場感及定位感;但是聽過很多不同音樂廳的音樂會常客(Concert-goer)就會發現,有些舞台太寬的音樂廳,因上期所述的雙耳相關係數值較高(越接近 1 者),音像的定位不像唱片的錄音工程,藉左右音量的控制,可以將音像在任意位置定位,產生打乒乓球般的音像定位那麼清楚。

這一點波士頓交響樂廳的音像定位感是超群的,因此波士頓音樂廳錄製的由費德勒(A. Fiedler)指揮波士頓流行樂團(Boston Pops)的唱片,張張都成為暢銷片的原因,即在於該廳鮮明的音色感。



以前美國 RCA 在該廳錄製了不少名唱片,包括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錄製的白遼士<幻想交響曲>(下圖左)、<安魂曲>,台灣愛樂者不很熟悉的萊因斯朵夫(E. Leinsdorf)指揮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下圖右)等,都可以聽出該廳的音響特性。



以下攝自 Eric Schulz:Karajan - The Second Life 卡拉揚: 第二個生命 (紀錄片)

卡拉揚:只管說出有哪個音樂廳裡,有四個人聽得一樣?在某個座位可以,在另一個則可怕至極!



由輕而重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演奏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第三樂章,在弦樂組齊奏前,有一小段由輕而重的弦樂撥奏。

這個撥奏將木管與弦樂串連,對於流暢度而言,扮演重要的關鍵:聽不出輕重撥奏的錄音,在不知情之下,音樂也就溜過去了;不過當撥奏由輕而重做出表情,銜接弦樂齊奏,心情也因為跟著上揚,而出現起伏,這個現象,就是聆聽的核心價值之一。

唱針與唱片的關係(摘錄自音樂與音響第五期:1973.11.出版)

唱針與(黑膠)唱片的接觸必須要十分良好,否則在很短時間內,唱片的溝槽會受到損傷,而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大家明白鑽石(唱針尖)是地球上最硬的物質,而唱片只是普通塑膠製成的。以一個最簡單的比喻來說,唱針和唱片兩者之間的接觸,就好像是一根針在一碗果凍的表面上滑動,要唱片不受損壞,必須費很大的工夫。

(黑膠)唱片的溝槽可以產生一萬五千赫的高音,因此,唱針是以每秒一萬五千次的方向變換,很柔和地在唱片溝槽中移動著。為了不損壞唱片,唱臂支撐唱頭必須合乎以下幾點要求:

一:唱臂的平衡必須要很精確。
二:施於唱針上的壓力必須合乎唱針順應性要求。
三:立體唱片溝槽兩壁所受的壓力必須要相等。不過,由於(唱片內圈)已經有了防止內滑(anti-skating)的裝置,所以有人並不同意這一點的重要性。

在(黑膠)唱片的播放過程中,有一個觀念需要明瞭;就是唱片螺旋狀溝槽外壁的力量,牽引著唱臂導入唱片的溝槽,唱完後又將唱臂導出。那麼,是什麼因素會阻止唱臂向內運動?這是由於唱臂樞軸上,軸承的摩擦力(抗滑)所造成。前面說過唱針僅受到一克的力在溝槽中滑動,所以軸承不能有太大的摩擦力,否則會使溝槽的循軌力不平衡,而造成偶而的跳溝現象,嚴重時將使唱片溝槽造成永久無法復原的損傷。

唱頭的研究:關於原理、使用,和如何去選擇(陳榮祥譔/摘錄自音樂與音響第六期:1973.12.出版)

誰不願意欣賞唱片裡面優美的旋律?但有誰注意到唱臂端蓋下若隱若現的唱頭呢?負責傳遞音訊的唱頭在機械構造限制之下,品質隨著製造技術千變萬化。五花八門優劣懸殊的類型,究竟應該如何鑑別?如何選擇?如何使用?無一不在考驗著音響愛好者。要想享受 Hi-Fi 音響,對這個維妙維肖的轉能關鍵,怎能置之不顧?

面臨考驗的傳統技術

音響系統器材中,體積最小的獨立機件,首推唱頭(Phono Cartridge)。在唱臂末端的護蓋下,便是唱頭安裝的地方,由於位置隱蔽,往往難得窺見其全貌。儘管外形如此渺小,唱頭所司掌的任務,卻非常重大。將唱片上高度複雜而又細微精密的音槽訊號,轉變為電氣的音頻電壓,就是唱頭的使命。唱頭的底部,是一根唱針,唱針的尖端鑲有一顆鑽石尖頭。為了順利達成傳遞音訊的目的,鑽石尖頭必須隨時隨地與唱片音槽保持緊密接觸,不可稍有脫空或擦傷音槽的現象發生。因此,鑽石尖頭必然要具備高速轉向的能力,通常每秒鐘可能要變換方位至 15,000 次左右,唱針在音槽裡循行時,其擺動的幅度均在 0.002 吋(2 密爾)以下,一般小於此數甚多。同時,在靠近唱片中心的內圈時,唱針描行一吋音槽長度所擺動的次數,對每分鐘 33 又 1/3 轉的唱片而言,竟然高達 2,000 次之多。

唱針加在唱片上的力量,稱為針壓。標準的針壓約在 1 至 3 克範圍內,這個力量雖然很小,但由於鑽石尖頭與唱片音槽壁接觸的表面,通常呈圓形或橢圓形,其面積遠較鑽石尖頭的截面為小,後者的曲率半徑往往小於 0.001 吋,因此,施於音槽壁的壓力,其數值之驚人,常高達每平方吋數百甚至於數千磅。如此巨大的壓力,以及唱針與音槽摩擦引起的極高熱,很容易把塑膠質料的唱片磨壞,最後甚至連鑽石尖頭本身也會遭受磨損。

兩種基本類型

有許多已經在使用的方法,可以把唱片音槽所加於唱針的振動,轉變為電氣訊號。這些方法依其基本性質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振幅反應型』(Amplitude-Responding Type)與『速度反應型』(Velocity-Responding Type)兩種系統。嚴格地說,根據振幅反應方式設計的唱頭,其輸出的電壓與唱針在音槽裡擺動的位移成正比,而與唱片訊號的頻率無關。振幅反應型的唱頭有壓電式的(Piezoelectric Type),即利用一塊晶體或陶瓷受唱針振動的壓擠而產生電壓;此外也有應變式(Strain Gauge Type),係用唱針的振動來改變半導體的電阻;有電容式(Capacitance Pickup),利用唱針的振動改變電容器裡兩塊金屬板的距離;以及光電子式(Light Beam Modulation Pickup),把唱針的振動連接一塊遮光板,以便控制射到一對光電池的光量。

『速度反應型』唱頭,是根據磁通量變化原理設計的。這類唱頭無需外加的電能來操作,它本身就像一個袖珍型的發電機,利用唱片音槽給予唱針的振動來產生訊號電能,這種方式有如水力發電廠利用沖水的力量,轉動透平機再帶動發電機產生電力一樣。唱頭裡面裝有一個線圈,當有磁力線通過線圈中心時,線圈的導線上就會產生電流,這電流的多寡與磁力線的數量成正比。唱針振動的速度就是改變磁力線數量的動力,隨著唱針速度的快慢,產生不同大小數值的輸出電壓。由於唱針速度是音槽頻率與振幅乘積的函數,當振幅為定值時,唱針速度即與音槽頻率成比例,換言之,即唱頭輸出的電壓隨著音槽訊號頻率成直線變化,因而不難了解,為何稱這種唱頭為『速度反應型』的唱頭了。

根據上述原理,電磁唱頭可以用很多方式製造出來。譬如說,利用唱針的振動來移動或轉動放置在固定磁場的細小線圈,即所謂動圈式唱頭(Moving Coil Cartridge:MC 唱針);在磁鐵與線圈均為固定的唱頭盒裡,去變化鐵蕊位置,以改變磁力線的分佈量,叫做可變電抗唱頭(Variable-Reluctance Cartridge)或動蕊式唱頭(Moving Iron Cartridge:MI 唱針);也有把已經感應帶磁的鐵條,在線圈兩極間移動,或乾脆去振動一塊小磁鐵,以便獲得唱頭輸出,此種稱為動磁式唱頭(Moving Magnetic Cartridge:MM 唱針)。

就理論上分析,到底哪一種磁通量變化式的唱頭最好,實在是一個難以答覆的問題。就目前最進步的唱頭技術而論,經驗常常顯示,唱頭的品質,與設計觀念的如何實際應用,關係最為密切,至於設計觀念本身,則無關緊要。用另一種方式說,兩個不同的唱頭,可能根據相同的磁通量原理製造而成,但其中一個也許性能甚佳,而另外一個則庸劣無比。從純製造技術觀點看,這種結果並不是意味著設計觀念常是完美無瑕,或多或少總會有缺陷存在。事實上,倘若有兩個性能完全一樣美好的唱頭,則無須外加電力,輸出電壓毫不遜色,而且不必經常麻煩製造廠家更換唱針的唱頭,必然是設計較佳的。

立體分離度

立體聲唱片音槽壁的每一邊,代表一條聲道,負責使唱針在與它成垂直的方向,即與唱片表面成 45 度的方向上移動。由於音槽是由兩面相交 90 度的槽壁構成,唱針就在這兩條互成直角的軸上振動,如下圖1所示。這些振動分別傳遞到唱頭內兩個獨立的接收系統,然後個別產生電氣訊號。當然,唱針並不完全限制在左聲道或右聲道的音槽軸上振動,而是依照立體聲混合的程度,在兩軸之間任意轉動。立體唱頭每聲道不受另一聲道影響的輸出,稱為立體分離度(Stereo Separation),與唱頭內固定機件及可動機件的幾何形狀有關。大多數的唱頭僅用一個磁鐵供給所需的全部磁力線,再用小塊的極性鐵條,把磁力線分配到兩個線圈去。但有少數的幾種唱頭,卻有兩個磁鐵分別操作兩個聲道,當然,這兩種設計方式,對立體分離度的效果是有明顯差異的。



描跡與循軌力

上段提過,設計問題以及多數顯著的唱頭改進方法,與所採用的操作原理關係較微,而受唱頭系統內可動機件因素影響較大。這些因素最大的作用在於控制唱針與唱片接觸的情形,在這方面,有兩個不同意義的名詞,可以用來說明唱針與唱片之間的微妙關係,即描跡(Tracing)與循軌(Tracking),這兩個名詞由於字面上的相似,常被人混為一談。描跡係指唱針與音槽間的幾何關係,即唱針沿音槽行走時,與音槽壁接觸是否緊密有無脫空等情形。通常醋酸質料的唱片母版,是用一種特製V字形紅寶石唱針刻製的,這種刻針鋒利無比,能把尖銳變化的輪廓確實刻劃出來。但是放音的唱針,就沒有如此精細,它的尖端呈圓形,其曲率半徑遠較刻針為大。很明顯的,使用這種唱針無法精確地描行音槽的軌跡,結果產生不可避免的描跡失真,如圖2與圖3所示。





為了減少描跡失真,曾經有人使用 0.5 密爾的錐形鑽石尖頭,代替 0.7 密爾的針尖(1 密爾等於千分之一吋),目的在於使用較細的尖頭容易追描音槽的每一細節。然而,其結果卻使接觸面的壓力增大,急速增加唱片與唱針的磨損。同時,在某些情況下,唱針過度伸入音槽內,與音槽底部碰觸,造成所謂『觸底』現象,引起雜音與失真。另一種較受人歡迎的方法,也是目前高品質唱頭廣泛採用的雙半徑唱針,即所謂橢圓形唱針,鑽石尖頭的截面呈橢圓形,與音槽接觸的半徑僅有 0.2 密爾,但與音槽垂直方向的半徑,卻有 0.7 至 0.9 密爾,可以免除『觸底』的憂慮。

循軌是指放音唱針與音槽保持接觸的能力,就設計而言,它包括移動質量(Moving Mass)與唱針順服性(Compliance)兩方面的問題。由於設法減少唱片與唱針的磨損,一再將針壓降低,結果使得唱頭唱臂系統近於漂浮狀態,為了維持唱針能順利接收音槽加予的垂直振動,唱針系統必須具備良好彈性,即所謂富有優良的順服性。順服性欠佳的剛硬唱頭將使整根唱臂引起震動,因而損壞音槽,同時也失掉雄偉的低頻。高音量低頻率的音槽訊號,最易迫使順服性不良的唱針跳槽,所以,在播放此類唱片時,必定要選用高順服性的唱頭。

機械振動系統

不幸地,太高的順服性也會惹出麻煩,原因是唱臂質量的交錯影響。唱針順服性與唱臂唱頭質量系統構成一組低頻共振體系,在這個低頻共振點上,整個系統極易發生振動。倘若共振的頻率是 20 赫或稍高一些,播放低頻率曲目的唱片時,循軌力不免會受到影響。同時,『音響囘輸』的問題也隨著越發嚴重。倘若共振頻率低於 5 或 6 赫,正常的唱片彎翹都會導致不良循軌(Mistracking),嚴重時甚至會跳槽。最佳的低頻共振頻率,一般公認為 7 至 15 赫,因此,唱臂唱頭質量與唱針循軌力必須妥善安排,務使達成這個目標。

獲得優良循軌力的第二要件是與高頻有關。雖然此時音槽的振幅也許不大,但唱針的速度與加速度卻其高無比。在這個頻率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唱針系統的有效移動質量,通常高品質唱頭的標準質量約一毫克或更少。質量雖然如此輕微,但由於每秒鐘內須變換方向數千次以上,音槽壁因而產生很大 的動力作用在唱針上。

如同低頻一樣,此時仍然存在一個共振問題,但這次則為唱頭移動質量與塑膠質料唱片彈性間的共振關係。當高頻共振發生於音頻範圍的上部時(約 10,000 至 15,000 赫),它將引起許多極其不良的效果:瞬間響應大為退化、立體分離度異乎常態、唱片音槽將被唱針的不良循軌永久損壞,同時,唱頭頻率響應在高於共振點的部份亦將急速衰退。

唱片材料的性質,既非唱頭設計者,亦非唱頭使用者所能控制。因此,唱頭設計者有充分理由把唱針唱片的共振點選擇在音頻範圍以上。目前唱片製造公司為了配合這種需要,也正致力於硬質塑膠唱片的研究,但在成功之前,唱頭設計者仍然必須將唱針的質量保持越輕越好,選用細微的鑽石尖頭鑲在輕羽如毛的針桿上。可是這種做法,不僅製造費昂貴(因為需要特殊材料與精密的裝配步驟),而且此種裝在唱頭前端的低質量移動系統,與具有重達三克的唱頭及較高容許針壓的唱針相較,則顯得脆弱多了。

唱針速度與過荷

唱頭的循軌力可用最大唱針速度(Max Record Velocity)來表示。唱針速度(每秒公分)在定值針壓下,是唱片頻率的函數。從頻率譜的一端,選擇設計較佳循軌力的唱頭,將使另一端發生不適應的現象。最佳設計必須考慮到在所有頻率範圍內,市售唱片最易發生的唱針速度與振福。圖4是市售唱片中,取樣試驗所獲得的結果。



就實際意義講,當唱頭遭遇超過容許循軌力的唱針速度時,稱為『過荷』,如同擴大機或揚聲器被過強的訊號推動而發生失真的情形一樣。然而,與擴大機或揚聲器不盡相同之處,是唱頭過荷引起的失真,不能單靠旋小音量控制鈕來減輕。唱頭應該有足夠的能力,以對付刻劃在唱片裡的所有速度範圍,但在很多情況下,有些速度仍然超出高級唱頭的循軌力。也許大家都曾聽過一些由於不良循軌所發出的聲音,例如大鍵琴、響鈴等破碎的嘶嘶聲。假如閣下想立即品嘗不良循軌的聲音,只需將唱頭針壓按廠家額定最低數字降低半克,便可如願以償。此時發自高唱針速度的唱片的斷續與破裂聲,將清晰而宏亮。但在另一方面,增加些許針壓往往可以改善唱頭的循軌力,只是由於垂直重量增加的結果,使唱針逐漸陷入唱頭殼體內。倘若已經使用了唱頭最大容許針壓之後,不良循軌的現象仍繼續發生,則唯一補救的方法是更換較佳循軌力的唱頭。

垂直循軌角

此外,尚有一項唱針與音槽間的幾何關係,即所謂垂直循軌角(Vertical Tracking Angle)。參看圖5,此角係由垂直線AB與刻針刻劃唱片母版的實際切割線CD所構成。依照唱片工業標準的規定,此角度為 15 度。放音唱針的圓弧線(點線ED)應該越接近CD線越好,否則容易產生失真訊號,是不難想見的。然而在實際製造時,此點並非絕對重要,因為即使是優良唱頭,偏差幾度亦是屢見不鮮的事。而在播唱時,似乎也沒有明顯的失真出現。根據音響工業的報導,德國工業協會(DIN)最近將採用 20 度垂直循軌角的標準,其他國家將擇善適從。

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特別是具有高度順服性唱針的組合,是唱頭殼體與唱片表面互相碰觸的可能性,尤其在播放彎翹唱片時更為顯然。這種可能性概括而言是唱頭殼體形狀、針桿角度以及唱臂設計的函數。

沒有留言: